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还会有写信的孩子吗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02 09:50:37

  原题:从“现代凡卡”看时代与家庭

  看了这则话题之后,我不禁联想到小学课本里的一篇课文,题目叫《凡卡》。故事讲的是在城里当学徒的凡卡由于受不了老板的虐待,给远在乡下的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从棍棒下救出。这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故事,记得当时课堂上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凡卡寄出的信爷爷能够收到吗?”后来,疑惑的我们在老师的点拨下才知道,凡卡的信爷爷是收不到的,原因就在于他在信封上写的是“乡下爷爷收”,没有地址,信当然就无处投寄了。

  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父亲如何寄信。父亲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让我给远在新疆的舅舅写一封信,这封由父亲口述、由我执笔,带有很多拼音“汉字”的信件成为我生命中的第一封“家书”。只是在父亲的亲手指导下,我没有像小凡卡那样写上“新疆舅舅收”,而是歪歪扭扭的写上了舅舅的地址。从那时起,我不但记住了书信和信封的格式,而且还喜欢上了写信。

  现在,话题说有的孩子在信封上写下“妈妈收”的字样,“反映了许多孩子在生活能力上存在一定缺陷”。我认为,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事实产生的原因并不仅仅如此。实际上,这些“小凡卡”的产生还是有着深层的原因的。不仅仅只是与老师、父母的教育不到位、不全面有关联,还与这个社会,也就是孩子的生活环境有关。我想,这些不会写信封的孩子,很有可能经常会给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发电子邮件、传真或者打电话联系交流,也很有可能通过这些方式与社会发生关系,比如说给报社投稿等其他的一些活动。我今年在一家报社实习,实习老师就告诉我,现在信件越来越少了,电子邮件却日益增多。并且当时我们都在担心,今后书信这种联系方式是不是会像电报那样寿终正寝。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孩子们不会写信封,不会寄信,并不能说明他们是低能,甚至是“存在一定缺陷”,只能说明社会的进步使书信这种联系方式对孩子们的“诱惑力”越来越小了,是社会的发展使书信“雪埋”在孩子们的生活里。

  另外,透过这一事实现象,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么一点,那就是,在这些孩子们的身边,“书信往来”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了,社会对信件也产生了隔膜,不然,孩子们是不会只在信封上写下“妈妈收”这三个字的。因为就算他们没有写过信,没有寄过信,他们在看到别人寄信或收信的时候,信封上赫然存在的几个明目的大字,相信他们还是会有印象的,有了这种印象,相信他们就不会重演“凡卡现象”了。因此,我认为,是社会,是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或者说是弱化了)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使孩子们只会在信封上写“妈妈收”三个字了。

  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书信这种古老而又广泛的通联方式又当何去何从?孩子们只会在信封上写下“妈妈收”三个字,我们又当如何看待?我想,我们与其批评孩子们“生活能力上存在缺陷”,与其针对书信的去留和社会进步的利弊等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大讨论,与其大谈我们是多么的怀念经常通信的那些岁月,倒不如多想一想这件事情的本身,多教给孩子们一些像书信如何去写之类的生活常识,让孩子们从“现代凡卡”的生活误区中走出,从社会的良苦批评中走出,同时,我们也可以反璞归真,尝试着暂时告别电子邮件、电话等一些现代社会的产物,与自己牵挂的人多写几封信,甚至是与自己的孩子通信,让孩子们也感受一下书信的魅力。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孩子们通过书信给家长说心里话,为人父母的更要从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抽出时间,给孩子说说心里话,说说工作的烦恼,拉拉家常。这样,不仅会使一个温暖、理解和充满关爱的家庭很快的形成,同时,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如何写信。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父母们何乐而不为?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