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李白成了"古惑仔"之后的三思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02 08:53:11

  

  目前,无论是网络炒作还是媒体的视点,都看好一个词——争议!凡是有争议的话题才能引起大众的关注,才能火爆,才能有可利用的价值。一些教授学者,名家大家,各路的精英们,他们不仅深谐此道,且玩得炉火纯青。前几日,北大教授李零出书,称孔子是“丧家狗”引发的争议刚刚销声,北大另一研究古代文学的博士檀作文认为李白是唐朝第一古惑仔(《现代金报》),他的《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一书即将上市。

  于是,李白是否是“古惑仔”的热议铺天盖地而来。李白号称“诗仙”,他伟大的成就是奠定并见证了唐诗的灿烂,那么,他是否是“古惑仔”和他的才华、成就又有什么直接关联呢?我们欣赏并研究的是唐诗这一块在历史文化中遗留下来的瑰宝,而并非李白是否是“古惑仔”。愚认为可以撇开对李白是否是“古惑仔”的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我们看不到任何意义。于是不禁想问:从李零到檀作文,我们北大的教授们都怎么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文化研究?是凝重厚实、沉淀经典?还是曲意歪解,以吸引人眼球为主的哗众取宠呢?

  当颠覆历史人物成为一种时尚,社会需要反思。从文化这座神圣的殿堂越来越功利化、浮躁化开始,它在人们心里逐渐被瓦解。余秋雨的文化产业论为文化人开了先河;易中天品三国品的又红又紫;于丹讲论语名利双收;讲清史的记连海先生,老生常谈,实在看不出来他讲的和广为流传的野史有什么不同?但他们都红了,其他做学问的,研究历史文化的如何不眼红?所以,李零貌似严肃地出了《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本书,但书名不似他本人做学问那般庄重;也所以,李白成了檀作文口中的“唐朝第一古惑仔”。

  当颠覆历史人物成为一种时尚,大众需要反思,因为大众给颠覆者提供了市场。有人曾戏言:大众就是顽皮的孩子,急不得,恼不得,惹不得,不迎合大众猎奇、怪异的口味,就没了市场。大众的口味需要调节,不是迎合,一味迎合的下场是令文化蒙羞。

  当颠覆历史人物成为一种时尚,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需要反思。“李白吃软饭的功夫很有一套,李白跟人结婚,都是看准了再下手。李白先后结了4次婚,第一个夫人姓许,最后一个夫人姓宗,都是前宰相家的孙女”——如此这般的编排李白,笔者愚钝,感觉更多象是八卦,却不知研究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敬永谅(李白研究学会理事)先生斥责檀作文:“哗众取宠博销量”可谓一针见血。王朔为了炒作他的新书《我的千岁寒》上市,对诸多名人展开国骂,其结果是新书销路惨淡,《我的千岁寒》也令大家失望。王朔学不得,檀作文也同样学不得,毕竟大众抗忽悠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着。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