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人物频道 > 百姓故事 正文
放羊汉捡回弃婴抚养 18年后考上重点大学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01 14:20:14

  18年爱心接力弃婴考上大学

  东北网双鸭山8月1日电 一个不幸的弃婴,经历了18年的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名重点大学的大学生。7月27日,今年高考成绩622分的范亭中学理工科应届考生刘玉清接到了中山大学的入取通知书。在山西省今年参加高考的335045名考生中,刘玉清的身世、际遇也许是最特殊的一个。

  放羊汉捡回来的弃婴

  今年18岁的刘玉清到现在也不知道她的生身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18年前的一天,静乐县双路乡双路村的放羊人刘老汉吆喝着一群羊在山上放牧,依稀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循声找去,在半山坡一个不知何人掏挖的小洞里,发现了嗓音嘶哑的弃婴,就是后来的刘玉清。

  刘老汉粗手笨脚地抱着弃婴回了村,没有回家,径直去找本家哥哥刘文奎。刘文奎也是穷得家徒四壁,快40岁了也没有娶上个媳妇,守着双目失明的老母艰难度日。刘老汉开门见山地说,“哥,我在山上捡了个女娃,你收养了她吧。我看你这辈子也娶不上媳妇了,就把这娃当闺女吧……”

  从此刘文奎冷清的两间破屋里有了些许生气。村里人知道了这事,偶尔也过来看一看,给上一袋半袋奶粉。家里比较拮据,就这样,小玉清喝着玉米糊糊长大了。

  玉清8岁了,刘文奎咬牙让孩子上了学。2001年,玉清小学毕业,刘文奎再也供不起她上初中了。背着破破烂烂的书包,小玉清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学校,她以为再也不会有读书的机会了。

  校长拾回来的学生

  1999年秋季开学,看到许多贫困家庭的小学毕业生无法继续学业,静乐县康家会中学校长张俊富砸锅卖铁决定办一个“特困班”:单独编班,招收36名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学杂费全免。到了2001年,又决定面向全县招收50名特困学生。消息一传开,前来报名的家长挤满了校园,到了晚上一看报名表,竟然报下397个!张俊富犯了难:这397个贫困学生都符合报名条件:或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达400元,都是品学兼优的小学应届毕业生;或是下岗特困职工或残疾人家庭的子女,都在小学阶段享受过希望工程救助。怎么办?只好连夜“过筛子”,从中挑选出110名家庭特别困难、学习特别优秀的孩子,办起了两个“特困班”。

  身处偏僻闭塞的双路村,刘文奎父女自然无从知道这个消息。110名原准备辍学回家的孩子欢天喜地地坐在康家会中学“特困班”虽然简陋但是洒满阳光的教室里了,刘玉清还在双路村口独自一人孤寂地徘徊。

  两个“特困班”总算开班了,张俊富悬着的心一点也没有放下,他不得不四处“化缘”。这一天,张校长恰好路过双路村,远远看见村口有个小女孩呆呆地坐着。张校长凑过去问:你叫什么?多大了?为什么不上学?

  得知张俊富是康家会中学的校长后,女娃“扑通”一声跪下,泪流满面:“校长帮帮我,我要上学……”之后,张俊富破例招收了刘玉清。

  交不起伙食费

  第二次辍学

  在康家会中学,特困班教室的灯每晚总是熄得最迟。这些懂事的山里娃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读书机会———几次考试,整体排名稳居全县第一。刘玉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带课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学啥会啥,过目不忘。

  第一个月交伙食费,刘玉奎总算是凑齐了。第二个月东挪西借,拿到学校的便是一堆角票和分币。第三个月,刘玉奎没有来,托人捎话让孩子回家———交不起每月60元的伙食费,刘玉清不得不又一次辍学。

  张俊富心急如焚,跑到县教育局求援。教育局有人给他支招:在媒体上呼吁呼吁,没准儿会有人资助。在忻州日报教育周刊上把刘玉清的情况介绍了一番,没几天还真有一位中年男子来到康家会中学。

  原平化工二厂的程先元夫妇偶然看到了这份报纸。程先生老家东北,从小家境贫寒,经过自己大半生的打拼,现在已是儿孙满堂,衣食无忧。看完报纸,夫妇二人当即作出决定,去静乐走一趟,亲自见见刘玉清。

  程先元在张俊富陪同下走进教室,一眼便认出了刘玉清。程先元点点头,对张俊富说,放心吧,这个孩子的念书我负责了。临走时,程先元给张俊富放下1000元,交代说除交伙食费外,给孩子检查一下身体,余下的给刘玉奎买些油盐米面捎回去。

  自此以后,程先元经常往返于原平、静乐之间,给玉清送钱、送衣物、送书。一回回嘘寒问暖,关心备至。玉清是个懂事的孩子,程氏夫妇把她视若己出,她也把他们看作再造爹娘,学习上越发刻苦用功。2004年中考,刘玉清以576分的总成绩夺得静乐县第二名,这样的成绩可以进入忻州一中的“火箭班”了。程先元为照料方便,与玉清商量后决定选择原平范亭中学,进入实验班就读。

  恩同再造的干爸干妈

  刘玉清第一天去范中报到跟别的同学不一样,她是由干妈领过去的。班主任邸国华了解情况后,对程氏夫妇肃然起敬,对刘玉清便也另眼相待:座位安排在第二排,宿舍安排在阳面。

  为促使玉清跟同学们多交往,一入学,邸老师就安排她担任了地理课代表,高二时,又担任了学习委员。学校领导对这个身世特殊的学生也是关爱有加,每次月考完,亢文亮副校长一定要询问玉清的名次,常潮民副校长和玉清的带课老师们经常碰头,分析孩子的学情,针对她的薄弱科目采取措施。

  升入高二,程先元夫妇决定让玉清搬到化二厂区的一间办公室住宿,一来可以休息好,二来晚上下自习后还可以学习。星期天,老程夫妇一定要把玉清叫回来,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顿饭。嫂子们经常把自己的衣服给玉清穿,过年的时候,不等二老吩咐,就给玉清买回了新衣服。

  程先元是个细心人,有阵子他看到玉清情绪不正常,便不声不响托朋友找关系,在原平给刘玉奎找了个看大门的营生,每月能挣400元,程家还承担了刘玉奎的生活费用。

  范中三年,刘玉清每次考试,不是年级第一,就是年级第二。今年高考,以622分的成绩顺利考入中山大学。

  程氏夫妇早就放了话,他们不仅要负担玉清大学四年的费用,而且要“读到哪儿,供到哪儿”。程先元说,将来玉清出嫁,他们两口子要以娘家人的身份出现。

作者:    来源: 腾讯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