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80后并非"集体缺信"的代名词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01 10:02:42

  杭州市6所职业学校的10名学生,近日给上海地铁运营公司领导写来一封信,信封中还夹带着10元钱,信上说:“……现在我们将少买的金额寄还给贵公司……”原来,这10名学生在7月17日晚乘坐上海地铁,在购票的时候买错了票,出站时无法通过闸机,由于不熟悉情况加上时间紧张,10人直接越过闸机出了站。回驻地后才发现是因为每人少买了1元车票,于是大家一致决定:集体及时补上这少交的1元钱。(7月29日《今日早报》)

  据报道,这封来信在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引发巨大反响。公司每天迎送100多万人次客流,时常出现逃票、漏票现象,而这10元票款牵出的却是10名杭州学生“诚信为本”的价值观。他们的故事读来令人感佩不已。

  经济学家本杰明·鲁迪亚德说过“没有谁必须要成为富人或成为伟人,也没有谁必须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必须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一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中早已普及,而在我们国家,诚信教育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今年3月份,民革安徽省委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诚信优于初中生,初中生优于高中生。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诚信反而出现负增长。这种冲突又集中表现在“80后”青少年身上。

  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理由,是说“80后”缺乏基本责任感和诚信。的确,考试作弊、简历注水、欠着助学贷款不还,有很多“80后”的中学生、大学生把诚信当儿戏,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称那些坚守原则的人是“傻子”。应该说,这并不只是“80后”青少年才有的问题,而是社会诚信意识普遍缺失的一种折射。问题是,我们如何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让诚实守信重新成为青少年的价值追求?

  杭州市6所职业学校的10名学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80后”青少年并非“缺信”的代名词。虽然仅仅是1元的车票,但在他们眼里,如果少付1元钱就是“缺信”,就是不诚实的表现,这种行为是不能被他们自己原谅的。我想在这10名学生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也许是他们的父母,也许是他们的老师,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令人欣慰的是,正是在这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诚信道德建设的伟大力量。

  另一方面,这10名学生一定也可以产生无限大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看到诚信的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每个人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来自于在生活点滴中的持续坚守,更来自于每一个榜样的示范效应。

  去年,在经历“抄袭案”之后,郭敬明拒不道歉的态度使他的诚信度跌至谷底,事件的负面影响更是波及整个“80后”群体,为此,韩寒、张悦然站出来,要与“80后”群体决裂。这种反思行为说明,诚信在“80后”群体中仍然是一种主流的价值观。10名职校学生补上1元地铁票,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积极的诚信努力,无疑是一次为“80后”群体正名的过程。

  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诚信的价值,许多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也往往把“品德”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前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开复曾写道: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由此笔者相信,这10名学生在走上社会道路后,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作者:    来源: 红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