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文学,你是监管对象吗?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8-01 09:08:49

  文学批评家白烨在去年初与“80后”作家韩寒的一场“韩白之争”后,一年多来露面不多。不过,最近,又看到白烨出来指点文坛江山。据称,张悦然等“80后”申请加入中国作协,背后就晃动着白烨忙碌的身影。而日前举行的“2007年上半年中国文学国情论坛”,主持人也正是这位评论家。

  论坛上,对“80后”文学,白烨并未因“韩白之争”而改变一贯立场。他依然认为:“就对应于主流文坛的文学创作而言,文学批评已显出欠缺和薄弱来。”

  所谓“主流文坛”的概念,早被去年的“韩白之争”撕得面目全非。但白烨仍然舍不得扔掉这张“旧船票”,还在四处张罗文学青年买票上“船”。也罢,有人愿意在市场里翻滚,当然也会有人向往“主流文坛”这座靠山。关键是,这应作为一种个人的自主抉择,谁也别碍了谁。

  但白烨显然不这么认为。“‘80后’写作这样影响甚大的文学现场,基本游弋在文学批评之外;大量在网上发布和流传的作品,更没有文学批评的足迹予以光顾,处于‘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看来,白烨如此任劳任怨、四处奔波,竟是不忍看新生代们成为“三无作家”。可惜,通过这一番话,虽不能说白烨缺乏文学批评的基本常识,但至少看得出,他是有点忘乎所以了。

  先说这个“文学监管”。不知这位文学批评家,凭什么认定自己对新生代文学负有监管之责。从本义来讲,监管是一种权力,是上级部门对下属部门或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没有行政管理或执法权,就不能滥用监管一词。但文学批评是个什么东西?它既不是行政部门,也不是什么协会、团体,它有什么权力监管作家或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家呢,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连个“文化协警”都不是,更何谈执法权?

  或者,白烨此前积极建议中国作协成立“青春文学工作委员会”,便是为名正言顺地实施“文学监管”?但是,即便中国作家协会这个通常被看作“管作家”的机构,其章程上也根本没有“监管”二字。正确地说,中国作协是一个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社团,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会员的民主权利和经济权益,保障会员正当文学活动的自由。不知道白烨先生又是从哪里来的底气,仗着什么身份,居然要对作家和作品进行监管?

  再来说“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能干什么,并无定论。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可以分析作品优劣、阐发作品价值,也可以将作家或所处时代作为研究对象。但这些批评工作,不仅不等于对作家的监督,更不允许借此干涉作家的创作自由。否则,这不叫“文学监管”,而可能是“文学奸杀”了。干了那么多年文学批评的白烨,对此想必应了然于胸。

  而所谓“引导”,也颇有将新生代作家踩在脚下的意味。你可以认为批评家和作家是难兄难弟,看作“文学冤家”也无妨,但两者关系显然是平等的、各自独立的。如何谈得上谁“引导”谁?你要“引导”人家,人家还说你靠他们混口饭吃呢。

  白烨认为,“三无文学”势必造成“新的文学文化的芜杂、低俗,反过来又对文学和文化环境构成一定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依我之见,倘若以这样的心态和方式对待新生代文学,“新的文学”的荒芜那才真是指日可待。

  不无吊诡的是,刚有人撰文感叹:现在报刊上各类批评声音此起彼伏,而且大抵指向“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遗憾的是,其中“很少见到文学界的影子”(7月13日《新京报》文章《文学批评不是为文学捧哏》)。在这样的背景下,呼吁“监管”新生代文学的论调,更显可笑。

  事实上,白烨等人当做“监管大棒”的、与“主流文坛”相对应的文学批评,本身已呈弥留状态。主流文学批评能干的那点活儿,早就为大众文化批评所取代。表面上看,新生代文学确实缺少文学批评的光顾,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反思机制的匮乏。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对于“80后”作家、网络作品的批评屡见不鲜,且并不仅限于“文学的批评”。说到底,现在的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影响本就有限,哪里还谈得上继承“五四”遗绪、积极介入社会批判领域?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当下某些文学批评家或者忙碌于充当“文学表扬家”,或者致力于晋身“文学监察”。他们独独忘却:文学批评的终极意义,在于“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作者:    来源: 国际在线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