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学”是近来文学界内外议论颇多的问题。为了便于读者总揽现状,本版自7月9日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了评论家、作家的多篇文章,已大致反映了有代表性的观点,故今日告一段落。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通过深入观察和理性思考,对当代文学进行了剖析,择其要者,有下列几种看法:
――当代文学成就大于不足。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实绩显而易见:新的创作群体不断涌现,文学创作态势空前活跃;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准在攀升,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成就尤为突出;当代文学在坚守与发展之中,以自身的作用与影响,成为变化着的当代文坛的旗帜与主轴。
――文学正在迅速地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我们习惯的文学形态已经消失。中国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必然冲击和改变着文学的面貌。文学想象的“个人化”已经越来越明显。各种新的文化类型对于文学构成的冲击非常剧烈。
――当代文学的缺失,首先是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孤独写作、独创性写作的缺失。其次表现在缺少肯定和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第三是缺少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缺少对时代生活的整体性把握能力。第四是缺少宝贵的原创能力,却增大了畸形的复制能力。
――当下文学边缘化的症结在于:关注现实生活热情的降温,文学社会责任感的淡漠,文学想象力的普遍匮乏,文学中文化含量的稀薄,盲目地追求畅销。
――信息爆炸化下人们的阅读已不再局限于几部“经典”,阅读的内容领域也有了极大的扩展,社会思想也渐趋丰富和多元。生活节奏快,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并没有足够的闲情逸致来细细品读当代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只是作为生活的调剂品,作为一种消遣而已,这便促生了大量的通俗消费文学。
――当代文学如何面对挑战?首先应该摆正心态。文学本来就是处于边缘的,现在让文学回归自身其实就是给文学减负。其次,国家应该对纯文学进行扶持,从而保障主流文学的和谐发展。同时,作家艰难的艺术探索与自觉的文化意识,批评家公正的、富有勇气的批评仍然是需要坚守的方向。
――文学本身是可以交流的,有标准的,因为它是人学,以共同的人性为基础的。文学家是具有双重人格的群体,既要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在社会中,又要以灵魂开掘者、探索者的身份生活在艺术王国之中。
――近些年的文学和文学批评被高度专业化的批评家们高度地“技术化”了,导入一种“玩技巧”、“玩感觉”、“玩意境”、“玩语言”的精致化写作。与时俱进、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与社会、大众的疏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也许,文学正因此失去与当代人对话的能力!
这些作者的观点不论相同相异,都体现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关注,殷殷之情,拳拳之心,见诸笔端,专栏也引起了读者的重视,这就是我们举办这次讨论的目的。兹事体大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