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不只是“给钱”的问题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7-27 09:41:02

  教育是社会大事,每当教育部开口说话,总是会有广泛的目光投注。最新消息说,从今年9月新学期起,国家助学金发放名额将从3%增加到20%,在全国560多万大学新生中,将有超过100万的学生获得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的资助。更重要的是,贷款大学生毕业两年可以先不还款。这一醒目表达被做进了一些新闻报道的标题,一定程度显示了媒体在教育部做好事上“英雄所见略同”。

  我从大学出来没几年,对助学贷款深有感触,印象不算好。应该说进校时的渠道还算畅通,只要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准备好家庭收入情况证明、家庭成员资料,写上一份个人申请,没什么问题就可以贷下来,这当然是很好的做法,对没有多少“信心”上大学的学生而言。令人不快的是,毕业时,烦恼就来了。银行怕你消失,总是以最稳妥的方式了解你的最新信息,身上像被装了跟踪器,总有人提醒你“不要忘记还款,不要忘记还款。”学校的做法也感觉没有人情味,它似乎总在担心学生在贷款问题上损害其名声,所以暂扣你本应得到的东西,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而且扣的东西是你迫切需要的。没有办法,毕业以后,就算吃不饱饭,也要先还掉贷款,因为没有“两证”,感觉就不像是个参加工作的人。

  在助学贷款问题上,学生始终是被作为弱者对待。这种弱不只具有生活困难方面的含义,还带有很强的身份和地位低下的含义,那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信息公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与社会对待弱者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同社会上普遍对待弱者的方式一样,学校对待需要贷款的学生就是给他迫切需要的,而不管以怎样的方式给予,给的是让他们乐于接受,还是迫不得已。近年来,高校助学贷款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是“给钱”的简单思维所致。比如说征集同学意见、贫穷学生陈述家庭苦状、过分限制贫困学生消费活动等,这些都是在“给钱”的同时给学生附加了诸多不必要的义务,给他们戴上道德枷锁,潜在逻辑便是给钱的一方具有了支配学生行为的资格。

  据说在美国,贷款的学生活的很“潇洒”。这种潇洒不是指美国贫困学生消费奢侈化,而是说尽管有贷款的身份,他们仍然抬头挺胸,活得像个“人”样,而不是痛哭流涕,感恩戴德,行为也不因贷款变得谨慎颤微。我们只是无法支付入学费用,其他权利却依然有不受干扰充分伸展的空间,就像有的人没跑车,有的人没很好的住房,并不妨碍他们理直气壮地做一个American。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说,目前,至少22%的美国人(绝对数达到6000多万人)在偿还他们在上大学期间借的国家助学贷款,大家的日子照常过得像模像样。其实,贷款给没钱交学费的学生是政府应当尽的责任,它显示着一个国家对教育的态度与力所能及。学生在受用助学贷款时,当然可以理直气壮。

  继前段时间财政部官员透露从今年秋季开学一个学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投入154亿用于助学贷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曾保证,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必发愁,只要拿到通知书,看到通知书背面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直接到学校报到就可以了,不必烦恼。这些都使人们相信,教育资金投入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对待教育是什么态度,对待那些没钱交学费的学生是什么态度。从政府给钱的姿态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教育的认识程度。

作者:    来源: 红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