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用文化的眼睛解读风情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7-27 08:58:58

  我一直笃信文学具有非同一般的魅力和价值。“不出门行天下路,不移身经天下事”,从古至今,人类在乌托邦式的真实中体验了多大的快乐、感受到了多少的熏染,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抛开这些不说,仅仅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也足以使人类自我陶醉至极。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这个世界上有相当多的人喜欢从文学的角度打量客观存在。在他们的笔下,人生可以是波澜壮阔的,爱情可以是惊天动地的,风情自然也可以是沁人心脾的。

  上世纪30年代,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用文学的眼睛看到“中国有两座最美的小城,一座是湖南的凤凰,一座是福建的长汀。”凤凰的美丽因沈从文的《边城》而蜚声海内外,而长汀的美丽几乎就是一个概念,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在脑海中建构起它的形象。但曾意丹却彻底化解了这种遗憾,他同样用文学的眼睛发现了长汀的美,并用精致的、充满灵气的文字将长汀及整个闽西地区的秀美、古朴、宁静挥洒得淋漓尽致,临汀风情在这本小书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不过,再美的风景在时间的长河中也只是转瞬即逝,只有深入挖掘风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风景才能转化为风情,而只有风情才可以日久弥醇。所以,用文学的眼睛检索出的是短暂的、外在的美丽和光鲜,用文化的眼睛揭示出的则是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曾意丹正是用文学和文化的两只眼睛来观察闽西大地的“神奇”和“震撼”,为我们展现出了临汀风情的摇曳多姿,在移步换景中实现了一次美的享受和文化的追根溯源。

  正如作者在文中发出的疑问一样,古时的“峒蛮”之地为何能够融合客家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侨乡文化等多元文化,且并行不悖,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注意的问题。也正如作者在书中探寻的那样,闽西的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无不浸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散发着历史的沧桑气息。

  可以说,幽雅、清洁的培田古村正是“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的中国儒家“耕读”文化的典型代表;容膝居女学堂照壁上“可谈风月”四个大字彰显出了封建时代所少有的开明气象;四堡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成就推向了极致,在淡淡墨香中延续着书魂,传承着文明;破损的杨时故居以活生生的事实描述着“程门立雪”和洛学南渡的传奇;如世外桃源般偏僻的香寮孕育着“下西洋”的开拓精神;重山包围中的湘湖则诉说着“戊戌六君子”之刘光第的悲壮和凄凉……

  凡此种种,我们不能不慨叹闽西地区文化成就上的灿烂与偏于一隅、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地理位置形成的鲜明对比,但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化风貌。而临汀风情的千姿百态、韵味十足在作者最简洁的语言、最准确的图片中得以最生动的展现。作者仿佛是一个出色的“导游”,将在现实生活中饱受喧闹之苦的读者带到了遥远、宁静、古色古香的闽西,穿越时空的限定,在字里行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涤荡和美的旅行。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