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当代纯文学的困境与出路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7-23 08:55:33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层出不穷,仅仅小说一个文类就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新历史文学”、“70后美女写作”、“80后青春写作”乃至近几年的“底层写作”。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流派写作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得到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个人性得到极大张扬,这些都使得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而出版方式除了直接出书、报刊连载这些传统方式,还通过网络得以传播,这样就越过了编辑们的层层把关,直接“原生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能够更加全面体现作者的风格和才情。总体而言,对比新时期之前的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屡屡有佳作问世。然而,对当代文学的质疑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比如前一段时间德国汉学家顾彬炮轰中国当代文坛事件,经过媒体炒作的“垃圾说”,虽然在学术层面上不值一驳,但仍透露出一种普遍的对当代文学的失望情绪。

  对“经典”的理解渐趋多元化

  一个常见的判断是,比之经典林立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至今也未能产生伟大的“经典”。何谓“经典”?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经典”一词是从古代的经、史、典、籍发展而来,是指极为杰出的,甚至可以说伟大的,确定不移的,不可更改的,常读常新的作品。而今我们的当代文学和文化是在机器印刷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电子媒介,乃至网络媒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信息爆炸化下人们的阅读已不再局限于几部“经典”,阅读的内容领域也有了极大的扩展,社会思想也渐趋丰富和多元,人们对“经典”的理解渐趋多元化。本雅明认为,在传统社会里文学经典具有一种“灵韵”效果,而到了现代机械复制时代这种灵韵却消失了,有的只是苍白的复制品。市场经济的极大发展,商业化的出版发行运作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极大丰富,“你方唱罢我登场”,让读者目不暇接。这样的心境下读者哪有心思来一一品味,思考哪一个才是心中的经典?其次,意识形态并未一如既往对经典直接确立。上世纪50-70年代“红色经典”的产生是由于意识形态对经典确立了标准的阐释,对作家作品评论,对读者阅读习惯进行直接“矫正”和引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意识形态给当下的文学界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文学得以自由发展。再次,“大师”、“经典”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焦虑。后现代将其彻底解构,它认为事实上并没有大师,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师;也并没有经典,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随着后现代理论在当代领域的发展,批评家们不急于也无意于确立一个个文学经典以供读者顶礼膜拜。作家自身的缺失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许多有进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也敏锐意识到这一点,陈忠实提出当代文学缺乏“思想”;铁凝认为缺少“耐心和信心”;莫言认为缺乏“想象力”。最后,经典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也是被选择的,不少沧海遗珠也可能在时间的淘洗下重放光芒。

  面对读者大量流失的尴尬局面

  当代纯文学还要面对读者大量流失的尴尬局面。这也印证了对当代纯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判断。分析一下个中原因,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合理因素。首先,当前社会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并没有足够的闲情逸致来细细品读当代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只是作为生活的调剂品,作为一种消遣而已,这便促生了大量的通俗消费文学。2007年新浪读书频道携手贝塔斯曼书友会评选出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中当代通俗文学作家就占了三成多,其中包括10多名网络作家。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位居前20名之中,且名次盖过了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白居易这些经过近百年乃至千余年历史淘砺的名家。纯文学的目标读者群除了一部分涌入通俗文学阵营,更多人提前进入“读图时代”。漫画书,电影电视剧,电子网络游戏因其更加轻松的参与方式成为新宠。以前人们钟爱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具有造梦性,可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将自己带入其中成为故事的一个主人公,随着情节起伏或悲或喜。现在,电子网络游戏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方式,玩家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社区,亲自设计、管理,过上自己梦想中的生活。在这里,网络中虚拟的一切都是可以被亲眼看到的,无处不在的真实感给玩家带来极大满足。同时,纯文学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诗歌出现两极分化,要么干脆读不懂,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要识字就能懂。不久前,一家网站推出了技术含量很高的“诗歌写作软件”,并誉其为“手按键盘气自华”。据说,自推出之日始,这个诗歌软件生成的诗歌至少已有15万首。这是技术对诗歌创作艺术的极大嘲弄和讽刺。同时,网络上“梨花教”的兴起也更加促使我们对什么是诗,究竟该怎样写诗进行深入思考。中国当代小说在1993年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以“陕军东征”为代表,由此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市场化运作。单就长篇小说而言,据统计,每年差不多就有1000部左右问世,但大约只有50部左右能够被人记住。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理性大于感性,没有做到知性感性的相济并重,情感质量内涵和文体的表现力亟须提升。正由于当代“纯文学”的种种不足,读者的失望情绪也日渐弥漫。

  当代文学如何面对挑战

  当代纯文学在新世纪必然会继续面临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挑战,那么该如何面对挑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摆正心态。文学本来就是处于边缘的,以前被赋予的“启蒙”和“救亡”的责任给了文学太大的压力。现在让文学回归自身其实就是给文学减负,让文学得到解脱。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悲观,“文学死了”、“垃圾论”实属无稽之谈。其次,国家应该对纯文学进行扶植,尤其是文学期刊。据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胜友介绍,我国共有各类期刊9000多家,其中文学期刊900多家,约占期刊总数的10%,但这900多家文学期刊大部分正面临生存困境。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保障主流文学的和谐发展。同时,作家的艰难的艺术探索与自觉的文化意识,批评家公正的、富有勇气的批评仍然是需要坚守的方向。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