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如此读书”四则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7-19 09:04:04

  (一)《昆仑奴》

  讲了一个故事:崔生去某勋臣家拜访,主人命姬人“以金瓯贮含桃而擘之,沃以甘酪以进”,在众多陌生女子面前,年少的崔生显得拘谨而羞怯,主人命红绡“以匙而进之”,崔生不得已,勉强吃了些,他脸红了,红绡笑了。后来在昆仑奴摩勒的帮助下,崔生与红绡终成眷属。

  这是一个简单的近乎俗套的故事,但我感兴趣的是我们唐代的水果沙拉:把樱桃切开,浇上奶酪,放在金瓯之中。令人向往。(关于唐代水果沙拉,王定保《唐摭言·三》记载,乾符四年,永宁刘覃进士及第,举行樱桃宴以示庆祝,当时樱桃刚刚下来,即使富贵人家也很难买到,“而覃山积铺席,复和以糖酪者,人享蛮榼一小盎”,真是令人羡慕。)

  “沙拉”在英语中是“salad”,意译就是“凉拌菜”,英语中有个短语“yoursaladday”意思是“年少不谙世事的岁月”,是个old-fash-ioned用法,大概现在很少有人用了,但却让我想起了那个不谙世事的崔生,想起了红绡,想起了唐代的水果沙拉以及一段涩涩的情感故事。

  (二)《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是画中之物,后一句大概是苏轼想出来的。

  苏轼是个饕餮之徒,爱吃河豚,有“值那一死”的话:《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径筵官会食资善堂,东坡盛称河豚之美,吕元明问其味,曰:‘值那一死。’”像刘姥姥“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一样。

  为什么单单想到河豚而不是别的?这可不是问“春江水暖”为什么“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的问题。

  《说文解字·艸部》:“蒌,艸也,可以烹鱼。”《尔雅》:“购蔏蒌。”郭璞注:“蒌,蒿也。江东用羹鱼。”苏轼看到了画中的蒌蒿,由作料想到了河豚,食指大动,于是下意识地写了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如果东坡活到现在,看到我的解释他一定很高兴。

  (三)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苏轼以为:“熟味此诗有奇趣,其末两句虽不必。亦可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删掉后两句,意味更深,但那是苏轼的意味,而渔翁则成了陈眉公说的“有野趣而不知乐者,樵牧是也”(《花史跋》。若不删,便有渔翁的自家意味。渔翁则像眉公说的“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诗中描绘的便是一个不俗的渔翁。

  也就是说,苏轼自己得到了趣味,泯灭了画中人的趣味,他的趣味比柳更深些。但若做一副场景看,不删似乎更妙。

  子厚先生诗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渔翁呢?他自己知道吗?我不知道。

  (四)“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读书每到“有一篇古风单道那景色之美”我就会跳过去,因为那大多是堆砌词藻,毫无新意的科白,惹人厌。《三国演义》里黄承彦吟诵的这首诗如果到此为止,那么它与一般小说中的“有诗为证”便没什么两样了。

  好在诗的最后有一句“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轻轻一转,长空飘絮已然成了踏雪寻梅的背景。

  《水浒传》写到一处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场雪却是教人悒郁的紧,真想与那教头掣单马杀入京去,见到高俅那贼,不由分说,“咔嚓”将狗头斩将下来,便去梁山入伙。

  《红楼梦》里也有一场雪,“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像仇十洲的《双艳图》,但那种境界美则美矣,但富贵气太足,似乎缺乏一种韵味。

  唯有这一篇写的最好,“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它本身就是一副明代文人画,而画中人亦在赏画(就像柳宗元的《渔翁》),那首诗则是一首题画诗。

  妙的是它是画中人自题。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