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高考年轮》触摸历史体温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7-16 10:20:36

  有人说,高考恢复30年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不亚于与其同时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年轮·高考恢复30年的民间观察》(下称《高考年轮》)系统地诠释了高考恢复三十年的制度发展演变,以及这种制度变迁对青年的影响。

  该书作者之一马国川对说,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但是对这30年来的历程以及其中的重点事件和人物却少有系统的梳理,他的出发点正在此。

  《高考年轮》分“解冻”、“嬗变”、“转轨”和“惶惑”4部分。在每一年的安排上,通过政策的解读、人物的描绘、事件的还原,生动地概述了该年高考制度改革的全貌。

  书中每章后面的“年度话语”选取的是该年度和高考制度密切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话语,“高考移民”、“裸考”、“网上录取”、“3+2”等不但诠释了高考重大决策,而且帮助当时每一名高考亲历者捡拾记忆的贝壳。书后2001年到2006年的“弊案档案”披露的则是近6年来有关高考的触目惊心的黑色档案。

  另据了解,截至2007年,通过高考进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有4000余万人,而参加高考的人数,在目前十八九岁到五六十岁的人群中,应该是绝大多数。

  《高考年轮》的策划编辑张宝瑞也是在工厂当了10年工人之后,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无论滋味是酸甜还是苦辣,可以说高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见证,是我们生命回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高考年轮》一书,就是要让经过高考洗礼的各行各业的人士,全面了解高考制度30年的变迁,寻找到自己在这段历史的坐标点,触摸历史的体温,感受时代的脉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则认为,对高考刚恢复几年时的那些人来说,高考这个制度被赋予了原本不该有的意义,也背负了本不该有的负担。但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上说,高考仅仅是在废墟上的重建,这个制度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扼杀在现代社会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性。

  张鸣说:“《高考年轮》用直白的语言,清晰地理出了30年高考的脉络,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了历史的铺垫,这是一种反思,基于历史层面的反思。”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