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跳神 一场严肃的人生讲座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7-16 09:00:46

  今年9月,我行走在甘孜的腹地。康巴的秋天总是绚丽的,农田与草原相互交织,像是凡·高绘制的一幅织锦。再过几天,这里的人们将迎来最后的秋收,而农忙前的这段日子,也是一年里最美好的时光。

  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从8月中旬起,牧民们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在这之中,以寺庙的跳神活动最为特别。熟悉藏区的人都知道,每逢重要的法会,僧侣们会头戴面具,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金刚舞会。这种仪式起源于西藏的桑耶寺,后来流传到了青、甘、川、滇等地区,在甘孜地区它被称为“麻羌”,大抵为“跳舞、玩耍”的意思。

  这次跳神在亚青寺举行,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从甘孜县城到亚青的途中要翻越一道垭口,这里的气候是如此多变,刚才还是满眼秋色,很快就被风雪所取代。车行数小时后,在一个岔路口转向左边,眼前逐渐出现一片开阔的谷地,那种豁然,真让人心驰神往。

  我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寺庙,数千座房屋,沿着河岸铺展开来,站在高处向下望去,绵延的建筑直抵沙洲的尽头。就在亚青寺的对岸,是一片开阔的草甸,那里已经搭满了大小帐篷,跳神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在甘孜境内,这一活动有着悠久的传统。记得在道孚县的民居里,我就总能看到用作跳神的面具,而在甘孜寺里,还有一间专门用来收藏面具的密室。据当地的藏族朋友说,莲花生大师修建桑耶寺时,曾有藏地的鬼神前来捣乱,为了保证寺庙的顺利修建,大师布坛施法,以金刚舞降伏妖魔。于是这种金刚舞留传至今,演变成为今天的跳神活动。甘孜境内的跳神主要以格萨尔王的故事为主线,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是格萨尔王的故乡。

  跳神场周围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些临时帐篷,这里是演员们的化妆室,无论何时进去,里面总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演员们坐在地上,有僧人专门负责化妆,还有些喇嘛在一旁当参谋,大家七嘴八舌,好不热闹。由于服装烦琐,道具沉重,一旦穿上这些戏服,表演者便很难再自由活动。因此,在等待上场的过程中,他们只能用言语加以提醒,再由别人帮忙擦汗、补妆,这样一天下来,每个人都十分疲惫。

  我很喜欢这些人的扮相——他们的脸上打着白粉,腰挎宝剑,身着华丽的武士服装。戏服极其精美,多有巨大的花纹披肩,上面镶满了珊瑚制成的雕花,看上去威武异常。最打动我的,是他们脸上用墨线勾出的胡须,那些曲线透出某种神秘。

  在跳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女性角色,但按照寺庙的戒律,男女之间是不能接触的,因此在表演中,所有的女性角色都由男性来承担。在那天的法会上,我就看到一些极秀气的喇嘛,“她们”身着长裙,头戴花冠,看上去颇为漂亮。在仪式开始前,这些人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扮靓自己,除了涂抹胭脂,戴上首饰外,他们还要垫胸、束腰,使自己看上去像一位真正的康巴妇女。

  随着仪式的进行,我逐渐陶醉于藏民的虔诚,身旁的观众大多躬着身,双眼凝视着演出,那种专注的神情,不由得让人心动。其实对于普通的藏民来说,他们不一定懂得这仪式的真义,但跳神时散发出的神秘氛围,还是会令其心生敬畏。当格萨尔王出场时,这些牧民匍匐在地,口念咒语,他们飞快地拨动佛珠,表现出相当的虔诚。等到妖魔鬼怪战败时,这些藏民又兴奋地呼号,快乐地起舞,那种压抑后的狂喜,确实有难以言述的感染力。

  我觉得他们并非是单纯的观众,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同样是这场仪式的承载者。众所周知,藏族人相信“灵魂转世”的观念,他们相信在人死后,无一例外地要接受重生前的审判。记得有喇嘛告诉过我,在这一过程中,死者要面对42位静神,58位威猛神,而跳神中的面具,便是这些神灵的象征。

  正是这样,在那些面具下面,暗藏着对宗教的理解,它使人们年复一年,不断地前来参悟。对于藏族人来说,跳神是一场人生的模拟,它通过对死后世界的展示,促使人们去反思现在的生活。记得在一本小册子中,人类学家郭净曾这样描述跳神:“它是一出超度的戏剧,如此恢弘的假面艺术,并不是给亡灵看的,它向所有活着的人展示死亡,无非是为了帮助他们熟悉死亡,并为之做好准备。”

  原来,藏族人在丰收的秋天,安排了一场严肃的人生讲座,它在传达着这样一种洞察:即使是丰收,也无非是片刻的欢愉。对于高原上的人们,生活总是艰苦的,当短暂的秋天结束时,等待他们的,将是漫长而严酷的冬季。

  这种意境点出了人生最终极的哲理,诚如海德格尔所言,我们每个人都“向死而在”。在这样的彻悟中,人们才能真正懂得活着的意义。我觉得跳神所蕴含的哲理,甚至可以凝练为生活的全部,它让我想起蒙田的一句话:“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

作者: 李晋    来源: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