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之日,是否意味着一场噩梦的开始?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已经不是一个问号。6月27日,云贵等地的喀斯特地形以及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遗成功。与此同时,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以及云南“三江并流”等六处世遗,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亮出“黄牌”警告。
这还不是全部的真相,对此长期关注的人知道:更多的世遗正在经受来自旅游与开发的深重折磨。张家界武陵源、曲阜孔庙、平遥古城、黄山、泰山、莫高窟……这些世遗单位纷纷有恙,甚至申遗成功不久就捧回“黄牌”。进入世遗名单的地方万众欢腾、载歌载舞,但更多的世遗在哭泣、流血。不得不说,申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大“怪手”。
事实也证明,一团以申遗为名义的地方功利主义迷雾挥之不去。那些积极申遗的地方政府,大多没有把申遗当作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种约束机制。而是从申遗开始,就将其看做经济开发的操作手段。申遗成功,就等于拿到一块“五星级旅游牌照”,更何况这也将为地方政绩榜增光添彩。正因如此,各地对申遗趋之若鹜,唯恐落后一步。
再看世界遗产大会的现场,中国“申遗代表团”的热情,简直让人啼笑皆非。第28届世遗大会开幕当天,以各地官员为首的申遗大队,遍撒宣传资料,积极展开各种公关活动。这次申遗成功的广东开平市,在历经8年的申遗过程中,投入了几千万元资金进行环境整治和文物保护等各项工作。而参与申遗的各地,由政府组团奔赴大会所在城市“考察”,也已成惯例。
然而,地方对申遗如此不遗余力,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去年底,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就指出,目前在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但是,既然申遗不是通往更为有力地保护人类遗产的道路,既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没有有效转化为一种约束与责任、反倒使大量世遗单位陷入困境,那么申遗的意义何在?
对世遗的破坏,主要来自过度旅游与经济开发。“三江并流”遭遇“黄牌”,就在于遗产地附近的矿产开发,以及水坝、水电站建设可能带来的颠覆性破坏。而丽江古城遭遇的问题是,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使之不堪重负。这意味着,国家不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按公约要求对世遗单位进行妥善保护,有的地方借世遗以自肥、置世遗保护责任于不顾的举动,将不可避免地让世遗遭受灭顶之灾。
由此,正如专家所指出的,国家还有必要建立国家遗产管理局,负责管理与监督国家级自然和文化遗产单位,同时负责申遗工作的计划与运作。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国家遗产管理局应是监督机构,而不能参与“经营”世遗。否则,监督者或将成为“分利者”,甚至成为地方利益部门赎买的对象。
志在保护,何必申遗?申遗之祸,就始于世遗名单开发利用的“附加价值”。还原申遗本意,请从确立“责任重于荣耀”的文化共识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