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海选,已备受争议。近日,在浙江新昌拍摄《大唐游侠传》的张纪中表示,新版《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4人很可能以选秀的方式产生,孙悟空的扮演者希望在160厘米左右。(6月25日《北京晨报》)
重拍四大名著是否应当采取“海选”的方式?持肯定意见的人认为:“海选”的方式可以做到不设置任何门槛,能够做到最大限度挖掘演艺人才。但笔者不敢认同这样的观点。的确,“海选”扩大了选择的范围,但实际上,这仅仅满足了“最大限度挖掘演艺人才”的意愿,并不能解决选出最优秀、最合适的现实需要。
笔者并非电影艺术的专业人士,应当说是凭朴素的常识作出简单的判断。我认为,要靠“海选”的导演,绝对不会是大师级的导演。
首先,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他的工作就是安排角色,指导演员进行艺术表演。可以说,导演由于其工作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掌握一部份为他所了解的演员。如果碰到一部影视作品,一个导演连他自己所掌握的演员群体中都没有合适的人选,那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当导演的了。这就像一个球队的教练,理所当然的,应当对自己掌握的运动员特征及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才是。
第二,导演是应当有其自身风格的,而演员的风格,正是导演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大师级导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重复用一些演员,并让他们成为自己风格的标识。而且,用这些为自已所熟悉的演员,让他们去演绎不同的故事,不仅体现了演员的功力,同时更体现出导演超凡的艺术功力。大师级的导演根本就用不到“海选”,因为他们本来就掌握着一个出色演员的群体。而且,演员有什么特点,有多大的表演空间,他们一般都心知肚明。因此,他们对演员的使用往往更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第三,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即使像《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巨著,导演也不可能做到在100个人的眼只存在一个哈姆雷特。所以说,希望通过“海选”,来做到让最广泛的观众接受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拍出的作品即不能表现导演风格,又偏离原著的的精神价值。因此,一个真正出色的导演,他的魅力应当超越于《红楼梦》、《西游记》之上,通过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与风格。他敢于拍出第101个哈姆雷特,并让前面100人为之震憾。
最后,我想说的大家想必也都知道,实际上所谓的“海选”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聪明一点的人都知道,其实这只是一种造势,说白了就是做广告。简单的想一下,忠于艺术的导演会愿意冒“海选”的风险吗?他敢于确定自己一眼就能看准人?万一拍到一半反而让自己不满意了,那岂不是前功尽弃?所以说,好的导演不会指望“海选”,如果真有指望“海选”的导演,那绝对不会是好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