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2045 的 上 海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6-22 09:08:31

  那部《2046》里有上海的影子。我喜欢那种若隐若现的飘忽痕迹,类似记忆,如许真实又幻觉。而我的上海之行,是在2004年与2005年的交汇之期,于是,我称呼它为2045的上海。

  2004年12月30日

  虹桥机场。冰冷的雨。看到了那个单词“rainbow”,出现在雨景里是如此的合适。冰冻的感觉迅速扑面而来。冬季的上海,仿佛就应该这样寒冷,雨雾迷蒙。

  他没有到机场来接我,因为上午还有一个会议。上海职场永远都充斥着紧张、忙碌的气息。加班是常事,即使这是一年之末,亦不会例外。

  我按照他说的地址,打的去了预订好的酒店。然后他赶到酒店。我们终于又在一起了,在分离了半年之久之后。

  激情犹在,缠绵犹在,不见的是彼此在孤独中磨损掉的黑白岁月。每一次走在风里的路上,每一次睡在夜里的寂寞,每一次看在天空的蓝色,都会轻轻地叹息——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

  夜里外出,惊喜地看见,天空里飘落着盐末一般的细小雪花。伸出手去接,瞬间化成眼泪一般的水。再走,再走,感觉漫天的茫茫的眼泪,在飘,在飘。而我自己没有眼泪。

  我不想在他的身边流泪,我不想让他的心里伤悲。我不想,让这漫天的上海细雪看见我的眼泪。

  路面被雨雪打湿,变得非常泥泞。我们搀扶着对方,小心翼翼地走,共同呼吸着湿润冰寒的空气,把呵出的白气想象成五彩缤纷的圣诞树,这个节日就这样的复活,并且带来欢欣喜悦。

  在细雪飘飞的夜里,喧嚣的城市也变得格外安宁,庞大陌生的城市也变得格外温暖。

  2004年12月31日

  拉开酒店的白色窗帘,窗外金色的阳光,投射进来。非常欢喜地看着外面,街道绿化带,房顶,停在院子里的汽车,全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绒绒的白雪。这座阳光下的白雪城市,有一种清透的明亮。美丽。梦幻。

  在我停留的6天时间里,上海没有再下过雪,每一天都有阳光的影子。这座可爱的城市,竟然为了满足我的小小心愿,在我到来的第一个夜晚,下了一场小雪。真是对我太好了!

  在酒店里昏睡,等待他下班回来。这一场日光下的等待是一整个白昼。晚上,我们去上海城的虹桥影城,去看那只可爱的《加菲猫》。爆米花与加菲猫,相得益彰。看完下楼,意外地发现,一楼大厅里在展出景德镇陶瓷。

  那些瓷器,冰冷精致,在晕黄的灯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一个个如贵夫人,身价上千上万。转来转去地看,心里喜成了花,这么美丽的东西,买不起,看看就很好了。

  转出商场,走过小街,街边的小小饮食店,一间一间,从窗户里透出温馨的菊黄色灯光。选了一间,进去坐下来,要了温暖而简单的煲仔饭。小店里很安静,吃饭的人没有大声说话的。窗外街上都是裹着厚围巾戴着帽子缩着身子走路的人。一个厨师就在我们身后,点起炉子,慢慢地煲我们的饭。把小砂锅一会儿向左倾斜,一会儿向右倾斜。另一个厨师熟练地制作着印度飞饼,甩打面团,打鸡蛋,削香蕉片,上炉烤。满屋子都飘荡着飞饼的香味。

  慢悠悠地坐等着,看他们制作飞饼表演,闻着空气里的香,真比自己吃还舒服。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小店,温暖,安静,散发着幸福的甜香气息。

  2005年1月1日

  和他一起去坐虹桥的轻轨。天桥上积了很多的冰,非常滑。天气非常好,但是,风很冷。他带我去看四平路上的同济大学。我喜欢“同济大学”四个字的书法,刚硬飞扬。大块的灰白色石头构建的校门,略微压住那种飞扬的轻,有一种剑胆琴心的内敛气质。这是他读研的大学。

  我们一起漫步校园。南楼,北楼,开水房,图书馆,无梁设计的大礼堂,宿舍区。我看到了他曾经住过的西北五楼,现在已经变成女生宿舍楼了。同济的每一座楼都并不特别高大,但却浑厚、大气、朴实、注重细节,也都很有些历史了。有一种令人宽松舒服的感觉。

  三好坊有苏州园林的意境,非常安静。树下的铜黄色木椅,让人产生种种遐思。湖水里有大白鹅,田园气息。在通往宿舍区的林间小径上,两边笔直洁净的参天大树,落尽了树叶,纤细的枝条在淡蓝色的天空里,交织出迷蒙的光线。

  在同济的宽敞餐厅里,吃一顿学生式午餐。买饭菜票,点食物,付票,端托盘,取筷子和小勺,打一小碟米醋。我们吃的是煎饺,馅是芥菜的,味道很不错。他说吃在同济,住在复旦,玩在交大,爱在华师大。旁边的同学,一对一对坐着,有的还互相喂对方饺子吃,那么年轻。美丽极了。

  为什么当时我没有在这里?为什么我总是迟到着遇见我所爱的男子?为什么既然已经迟到命运还要我们相遇了彼此?为什么?为什么?

  打了车去找那个名叫欧黑尔.雪切尔的犹太教堂。司机也不知道在哪里,问我们在什么路上。我手里的资料只知道是在提篮桥附近。“附近”这个概念令司机非常头疼,他说只有到那边去问问看。于是一路寻觅、询问。最后找到了位于长阳路的一个摩西会堂。很旧很老很小。也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寒冷的空气里,没有人光顾这里。街道上行人匆匆,没有谁注意这里。我仔细地看了看门前的铭牌,上面写着“犹太人在沪避难纪念馆”。黑色的大铁门锁上了,进不去。里面的会堂也显得低矮狭窄,挤在里弄的老房子夹缝里,瑟瑟可怜。

  感觉到失望。退到街道对面,观察了一下附近的民居,都很古老了。墙面有那种深的赭红颜色,似乎是西班牙式。小阳台,黑色铁栏杆。真喜欢那种异国情调。下午,逆光,楼房有一种华丽的阴暗。

  到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去逛。这是2005年的元旦,非常拥挤。我在音像部选了一张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作为新年礼物他买下送给我。心里有一种惊艳的喜悦。

  我爱艺术,爱写作,爱阅读,爱旅行,爱深邃的爱情,爱善良的品性,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在夕阳中赶回酒店,看电视里直播《200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是从2003年开始的,我的元旦节必要节目。而今年,尤其幸运和幸福。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喝着香格里拉藏秘红酒,聆听从世界那一端传来的音乐。

  幸福荡漾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红酒的微醺。精美的瓷器。肌肤的轻颤。亲吻的甜蜜。深邃的饥饿。晕旋的呼吸。灿烂的高潮。金色的倦怠。

  这一场迷离是如此华丽动人。亲爱的,你终于就在我身边。

  2005年1月2日

  周日。去了徐家汇的天主教堂。这座哥特式的教堂,没有让我感觉震撼,因为之前在哈尔滨看过圣索菲亚教堂。虽然没有震撼,我还是很喜欢这座教堂。它显得精致纤巧。双尖塔,直指蔚蓝的天空。

  我们到的很巧,下午1点半允许进教堂内部参观。教堂内部更加肃穆、安静、整洁。修长的彩色花玻璃,紫的蓝的黄的粉的,映照出一个梦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纷争,没有痛苦,没有仇恨,只有爱与宽容。

  圣母玛利亚温柔的神态,使我想要向她祈祷,获取一份贞洁的永恒之爱。神职人员说,下午三点这里要举行一个婚礼。心里淡淡的喜悦,希望所有在这里举行过婚礼的人都能永远幸福。

  出了教堂,仍不想离去。阳光非常温暖明亮。和他一起坐在教堂前面的广场边。蓝色纯净的天空。棕红色的百年教堂。清洁员用钢钎破喷水池里冻结的冰。碧绿的广场草坪上背阴处还有积雪。阳光在微风里散发着清香。安静的广场。有小孩跑来跑去玩耍。象明信片一样的风景。温暖的气息。

  晒着太阳坐着。很奢侈的幸福。突然发现2045的上海,有一种别样的美。不华丽,也不冷漠,不欲望,也不排斥,在阳光下面散发出平常朴素的香味。淡淡的,却萦绕不去,在心底留下了最深最浓的痕迹。

  到徐家汇的美罗城。思考乐书局。黑色的墙柜,点着黄色的灯光,偶尔出现一点绿色的装饰光,淡黄色木地板。然后就爱上了这里。他说好象有点小资味道。好象是的。他给我寄过很多书,都是从这里买的。

  我们各自挑了几本书,找一个角落里,盘腿坐在地板上,看书。时光就这样轻轻地过去,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和他一起,这样安静,亲密,却有各自的思维空间。

  看着看着书,突然感觉心里的那种幸福溢出来了,眼睛依然落在书页里,左手已经冲动地伸过去抓住他的手,他亦很回应地握紧我的手。心思就在那一瞬间,水波一般荡漾起来,泛起幸福的涟漪。

  选定各自喜欢的书,买下。换了一家离他的生活区很近的酒店。晚饭去吃那家他经常光顾的小店“豆花香”。一份简单的盖浇饭,6元钱。我吃得很香。

  其实,上海普通人的生活,就是绕过那些摩天高楼、灯火璀璨的背后。匆忙的上班下班加班,简单的盖浇饭,沉重的银行房贷,公交车加地铁加轻轨。

  2005年1月3日

  开始体验他一天上班的路线。先走路到公交车站,上公交车一路站着,到莘庄地铁站等了两拨地铁后,被人掀着冲进车去找到一个座位。坐下来,已经感觉到疲倦,有一种无形的紧张感抵达每一根神经。他说这还不算人多,因为不是上班高峰期,否则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

  需要坐过12个站。地铁里的空气紧张、浑浊。刚才站在地铁站台上,被后面的人挤到黄色等候线以内。看着脚下黑色的地铁轨道,阴冷的风穿越而过,想起报纸上的中年男人在上海地铁自杀的报道。那种感觉,黑色而鲜明,令人难忘。

  地铁里传来电子乐伴奏的歌声,有流浪艺人在卖唱,沿着座位要钱。他说这种场面还是第一次遇到,和你一起总有些奇怪的事情发生。我微笑着盯着他,这是一出地铁里的谪仙记。

  到了人民广场下车。转乘二号线,我们站着经过三个站,然后在东昌路站下车。走出地铁,眼前是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新贵一般的豪华而冷漠。因为还是假期,所以路上冷冷清清,没有什么人。平时上班时间,这里穿梭的都是上海的高级白领。拐过一个街角,远远地望见了一座深绿色的玻璃建筑,那就是他工作的公司所在的大楼。

  在大楼前面停下来,看了一下时间,从出发到这里,需要近两个小时。这就是他每天上班必经的路线,步行加公交车加地铁加步行。很现实的生活,不容我们有丝毫的质疑与犹豫。就象我们在地铁站台上候车,你不向前冲不向前挤,也自然会有后面的滚滚人潮,逼着你向前去。那种巨大而可怕的力量,有时候,根本容不得你自己去主宰自己的意志。

  他的脸上有无奈的笑容,我的脸上有悲哀的笑容。当我们都如此渺小无力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时,我们只能在生活的旋涡里,随波逐流,将抵达何处,能抵达何处,谁也不知晓。

  站在外滩,看潮来潮去、浪奔浪流。记得第一次来外滩,是夜晚,流光溢彩的两岸风情。今天是白天,两岸显得很朴素,东方明珠塔就在我的背后。阴霾的天空,心里有说不出的悲喜交织。

  在遥远的西南小镇上生活时,我经常念“君住长江尾,我住长江头,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真的见着了君与长江尾,这诗句反倒念不出口了,觉得矫情。

  情到深处无言以对,惟有叹息一声,轻轻转身离开。从人民广场转去淮海路。路过哈根达斯店,看一眼没有进去。在大食代美食广场里,买一支15元的丹麦安徒生冰淇淋,和他一口一口地分吃,觉得非常美味。想起《托斯卡那的艳阳下》影片里,那个酷爱冰淇淋的暮年女明星,她说要以赤子之心去体验人生。

  那么,我就以这样遥远的思念,这样困难的现实,以自己的赤子之心,来体验这份生活在别处的人生吧。

  淮海路的风情,传闻已久。而眼前的淮海路,我看见的是萧瑟的街景,与匆匆穿梭的人群。黑色的羽绒长褛,不时晃过眼前,和重庆、成都,几乎没有区别,也许所有的风情,在严寒的气温面前,都不得不收敛起来。偶尔撞进眼中的旧上海楼房,也不如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格旧建筑更精致。百闻不如一见。这一见,就揭穿了事实的真相,而真相果然都不是那么美丽的。

  上海的风情到底流露在哪里?我问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答案。

  地铁里旁边的女人,比较着美宝莲与羽西的唇膏;商场里站在上楼的电梯的女孩,商量着购买欧莱雅的化妆品;饭店里没有大声喧哗的人,没有劝酒劝得声如雷动的人;几乎没有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所有街道路面都很干净,包括地铁站、公交车站。这些点滴之间的记忆碎片,也许就是现代上海风情的一斑。

  2045的上海。我们在一起,所有的记忆都失去。潮湿的雪。微弱的阳光。安静的亲密。突破了地域的阻隔,我不顾一切,飞越千里来看你。生命的华彩在音乐里,红酒般香醇甘厚。

  2045的上海。我们在一起,所有的时光都停止。玫瑰的丝。光润的肌肤。无尽的缠绵。没有人能够自未来,返回这里,告诉我们结局是什么。这是个秘密。我把秘密留在心里,我把心留在这里。

作者: 西雅    来源: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