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城市之声 正文
双矿集团打造管理品牌推进发展壮大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6-20 14:02:48

  东北网双鸭山6月20日电 纵观双矿集团60年的发展历程,双矿集团的管理走过了简单管理、计划管理、效益管理的历程,如今正朝着精细化管理、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的目标迈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逐步提升,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的振兴、发展和壮大。

  管理在发展中完善

  双矿集团在1951年以前处于简单管理状态,没有固定的专业化职工队伍,只有月生产计划,没有年度生产计划,管理内容主要是生产。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劳动工具和工艺流程简单,实行局对井直接管理。

  1951年起,企业进入计划管理时代,逐步建立起固定的专业化采掘队伍,管理范畴大幅度增加,开始制定年度生产计划、材料供应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等7项计划,但还没有形成长远规划发展观念。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煤炭生产从手刨马拉逐步发展到机械化,管理逐步加细,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管理项目越来越多,管理制度越来越细,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计划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定工程地点、定施工队伍、定竣工日期的“三定管理”就是当时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

  1986年至1992年是双矿集团历史上快速发展的7年,是管理连上台阶的7年,也是企业活力大增的7年。7年间,以承包经营为主线,积极进行劳动、人事、工资管理“三项制度”改革,其成果是:固定资产净值由1985年的99721万元增至到1992年的225351万元;原煤生产全员效率一年上一个台阶,从1986年的每工0.837吨提高到1992年的每工1.357吨,7年间提高了78.5%。原煤生产年年跃进,1987年登上800万吨台阶,1988年增至900万吨,1989年提前一年实现千万吨局,进入全煤500强。1990年晋升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获国家特级质量标准化局称号,1992年被命名为现代化矿务局,史称管理三大步。

  严细管理为企业增效

  60年来,双矿集团在效益发展上历经坎坷、不断追求。据统计,1985年前的37年间,原矿务局共有16个盈利年、21个亏损年,总体上企业效益处于亏损状态。1985年后,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效益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1986年至1992年就是企业效益发展的一个黄金期,企业效益攀升。

  2001年,企业“公司制”改革完成,进入市场经济和实行“公司制”改革后,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科学规范的新型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全面实施,逐步实现了重生产、重经营、重效益的转轨和跨越,企业活力再一次得到激发。

  特别是近3年来实现效益经营,企业效益逐年攀升,双矿集团真正迎来了效益型发展的春天。据统计,2004年至2006年近3年间,双矿集团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商品煤销售价格、销售收入、应缴税金和企业利润等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利润分别完成3067万元、8239万元、13404万元。同时,主要生活福利设施条件得到了量与质的改善。

  精细管理提升竞争力

  随着煤炭市场的开放,双矿集团进入市场竞争中曾一度陷入低谷。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双矿集团在管理上不断创新突破,力求集约管理,努力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力求以质取胜,以品种取胜,以服务取胜。

  在财务管理上,以全面预算管理,专项考核管理为核心,实行成本控制,推行分解指标、滚动式控制预算指标;工资管理上,以岗位绩效工资为基础,主张多种工资分配制度并存,实行工资储备金制度,采掘系统推行了更加透明的“分项定额、以量计资”的工资分配方式;安全管理上,以建立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加强现场管理,强化细节管理,探索建立安全文化管理模式;生产管理中,推进标准化管理,建立了精品申报制度;信息化管理上,以数字化矿山为方向,矿区内部局域网已初步建成,高层网络化管理、各基层单位办公自动化、矿井生产过程采集和监控等已发挥效益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的深化,契约化管理的升级,以量计资分配方式的完善,“5S”管理的细化,信息化管理的推进等等,提高了双矿集团的管理水平,打造出了企业新的管理品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双矿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实力逐步增强,赢得了信誉,美誉度不断提高,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

作者: 郭春富 陈化田 王玉明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