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有关高考舞弊的报道却再现报端。
如果说个人作弊只是缺乏道德的个体行为,那么当高考舞弊在一些城市和地区“遍地开花”时,这种单纯的道德质疑不仅显得疲软无力而且显得毫无意义。
众所周知,高考作为当前我国成熟和权威的人才选拔机制,它不仅仅是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也已成为社会均衡、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正因其如此,有些考生和家长为获得高分数不惜一切代价,在考场内外动用一切力量大行“舞弊之道”才有了持续不断的动力。
但这并不是“舞弊有理”的依据。当所有人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面前凭借“个人诚信”来换取能力的凭证之时,这种付出与回报是相对平衡的。但是,当身边有人破坏了这个规则,利用不诚信的手段,并且以少得多的成本换来高额的回报之时,这样的平静还能继续保持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高考得以推行30年的根基所在。高考这场游戏之所以能继续“玩”下去,其基本的“游戏规则”也就在于,所有的人都按照“诚实应考”这个既定的规则去做,但是,现在这条施行了几十年的“游戏规则”却被参加者和组织者破坏了。
在这场考试中,我们看到,不但有家长主动托人找关系为孩子考试作弊“铺路”,还有学校和老师的故意“纵容”和“指使”,连准考证、电子档案都可以公然造假。作弊成功后,学生们高兴了,因为成绩上去了;老师们高兴了,因为奖金上去了;教育部门也高兴了,因为政绩上去了……
在这场“集体舞弊秀”中,我们已经看不到诚信应考的光荣与骄傲,看到的只有作弊成功后的兴高采烈。更为重要的是,如此公然叫板使“谁高考作弊成功,谁就有能耐”成为了新的“英雄法则”,导致“必须在高考中想办法”成为了社会上一些人的普遍心态。在这一心态的驱使下,谁还能对高考这一“公平公正”的制度保有“腐朽”的“雯诚”?
诚然,作弊者再高明恐怕也无法进入北大、清华等一流名校,而作弊被抓也必将面临分数作废和不良诚信纪录等惩罚。但当作弊日趋普遍、教育日趋功利、学生和家长日渐麻木时,不仅考试成绩会丧失应有的公正和有效,社会更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和诚信危机。试想,如果一个考生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取得成功,那么,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是否还会敬畏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