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今年高考期间发生了一起性质严重的集体替考事件,该市砀山县部分中学老师和社会闲杂人员充当“中介”,为30多名来自省城合肥三所名牌大学的“高级枪手”提供证件办理和“考务”方面一条龙“组织服务”。现当地一高中班主任已被警方拘捕。(6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自古以来,只要有考试,就会有考试作弊者。每年的高考,总会出现考试作弊的丑闻。就在前不久,河南发生高考考试作弊事件,如今又曝出安徽宿州市的集体替考事件。难道他们不知道一旦被发现,后果十分严重么?实际上,没有人不知道其后果的严重性,但他们仍然会铤而走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如此呢?又为何高考作弊事件屡禁不止呢?
之所以出现考试作弊,首先其原因无非是利益所趋。虽然高考已非古代的科举考试,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仍然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对于许多学习成绩不好又想上大学的学生来说,高考却是一道难以跨过的门槛。不想努力学习,又要顺利的跨高校的大门,似乎就只有作弊这一方法了。作弊会存在风险,而那些替人作弊者,自然要获得丰厚的报酬。在各取所需和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人就会铤而走险,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二是高考考试的监考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这些漏洞,使得作弊者有机可乘。在安徽这起的替考事件中,从“枪手”到“考务”,可谓是一条龙服务。如果不是出现意外,恐怕是很难发现。可怕的是,大多数考试作弊的发生,本就是权力和利益相勾结的产物。学校老师和作弊者互相勾结,达成权与利的一致,结果就可想而知。许多高考作弊事件,都是学校老师参与其中。没有老师的参与,就难以出现大面积的作弊事件。要想杜绝考试作弊,不仅要加强考试制度的管理,还需打击和严惩这种权与利的勾结行为。
高考本身是为了体现受教育的公平,然而,有了作弊的行为,就使得这一公平大打折扣,甚至丧失了其公平竞争的意义。如何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还不仅是严管和严惩。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进一步淡化高考的作用,拓宽就业和受教育渠道,抵制就业歧视等。相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考也将像古代的科考一样成为一种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