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健康 > 心理健康 正文
他?她?真变态还是追潮流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6-18 14:26:11

  看到一则并非新闻的新闻,说是四川有位70岁的农民,20多年来一直有个习惯穿女装,他家里有各种各样的女士用品,他并不理会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只是喜欢女性用品,所以就买来穿着,而且很享受。我说不是新闻,是因为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以及临床中都是很普遍,关注这种现象是觉得仍有讨论的必要,是因为感觉这种现象有点蔓延的危险趋势。

  我们以前曾经提过,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身性别的另一面特质,换句话说,对异性角色的向往是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也被译为女性潜倾和男性潜倾),其中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指的是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当阿尼玛高度集中时,男人就容易变得“很女人”,而当阿尼姆斯高度集中时,会使女性变得“很男人”,于是,男性的阿尼玛便成了“锁在男人躯体中的女人”,女性的阿尼姆斯便成了“困在女人躯体中的男人”。如果两种特质发展不平衡,男性的阿尼玛过度集中或是女性的阿尼姆斯过度集中的话,则会引发女人阳性化或男人阴性化。

  白天是他晚上是她生活中不乏“双面人”

  这些变化表现在审美观上,表现在对着装和饰物的喜好上,就会出现男性钟情女装或者女性钟情男装的情况。一旦这种状况被打上“时尚”的标签,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追随、去模仿。见得多了,就见怪不怪了。公众的宽容,也提供了泛滥的最好氛围和土壤。时下流行的中性风就是最好的例证,但这种时尚对人类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试想,当“锁在男人躯体中的女人”和“困在女人躯体中的男人”全都被“解放”出来的时候,当很难再去从外表判断一个人性别的时候,当男人可以变“女人”、女人可以变“男人”的时候,这个世界上的阴阳必将失调,传统的家庭功能和家庭成员的角色必将被颠覆,下一代的成长环境中,对于性别的概念和教育必将混淆……如此发展下去,家庭还有没有必要存在,还有没有必要生育下一代都会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人类又将怎样繁衍发展下去呢?

  如果只是单纯的偏好穿着异性装,或者在穿着中加点异性装的成分,或者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很正常,自我认同很好,没有什么内心冲突,别人的眼光和议论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诸如此类的情况,就好像新闻中的七旬老人,我想也没什么太大的必要去干涉他们的生活。几年前就有报道说,美国有数十万的男性公司老板和高级行政人员是“双面人”:他们白天西装革履,衬衫领带,行头整齐,表情严肃,俨然一副典型的领导形象,可是一到下班以后,回到家或到夜总会,他们就会改穿上艳丽柔软的女装丝质裙子和连裤袜,头戴女式假发,脚穿高跟鞋,涂脂抹粉,戴上假乳罩“装胸作势”打扮得花枝招展,比真女人更像女人。最近香港翡翠台播放的剧集《师奶兵团》里也有类似的情节。

  爱穿异性服装者并非都是性变态

  异装癖、易性癖和同性恋这三类人,都有穿着异性服装的癖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意指异装癖的其它一些名词,如易装癖、变装者、爱穿异性服装者,这些名词淡化了性变态的色彩,比如Bancroft曾在1989年对易装癖这样定义:易装癖就是人以双重性别角色生活,一部分时间里扮演男性,在另一部分时间里扮演女性。在中国现行的诊断标准里,异装癖属于性偏好障碍,易性癖属于性身份障碍,同性恋属于性指向障碍,有部分患者可由异装癖转换成其它两种形式。所以如果发现某个人习惯于穿着异性装,且有异性化的其它表现,尤其是个体因此存在心理冲突或与周边人的沟通问题时,建议早日咨询专业人士。

  女性着男装,大多并非异常行为

  心理学上,异装癖又称异性装扮癖,是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兴奋一种性变态形式。这种性变态患者以男性见多。其形成多与家庭成长环境、生活事件、好奇等有关,是个体的性别塑造过程中由于内在或者外在的因素引起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所谓人的“异化”现象。比方说,个体在发育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通常都是在5-14岁的年龄段,会对异性装扮产生兴趣,想象穿着异性装或者真正付诸行动。如果引导得当,尝试着异性装只是一过性的行为,并不会引起强烈的性兴奋,也不会成为一种固着行为或是行为模式,甚至是引起性兴奋获得性满足的唯一途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女性着男装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因为很常见,或者因为情境所需或公司规定,所以通常并不视为异常行为。

作者:    来源: 大洋网     编辑: 丛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