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6月18日电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难题之一,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原锦州师范学院)、鞍山师范学院4所院校2006年毕业生总数为5088人,截至目前签约率仅为11.9%。
“城镇中小学教师队伍已经超编,可许多农村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还缺老师,大学生却不愿意去。”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曾表示,教师流向不均衡,大学生不合理的就业倾向才是造成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记者在去年11月份举办的2007年师范类专场招聘会上就曾看到过这样的细节:求职的大学生更愿意把简历投给教育局、中小学等公办教育机构,而对于前来参展的60%的民办教育机构以及农村中小学则少人问津。
为什么基层和农村有就业岗位不愿意去,非要在城市里为饭碗“挤破了头”呢?
沈阳师范大学毕业的小王的话似乎很有代表性,“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最清楚那的环境,考大学就是想走出来,谁会回去呢?”
不能说学生的想法就是自私,对职位的地域、环境、收入做出全方位权衡再进行取舍,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教育部门早就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早在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师范组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就曾提出,将制定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优惠政策。
让大学生走进基层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切实的实惠,让利益与责任并存。今年免费师范生的出台,也正符合了这一思路。
我省也在沿着这一思路寻找能够同时破解农村师资薄弱和师范生就业难这两项难题的出路。从今年起,全省44个县将每年公开招聘不少于20名择业期内的普通高校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任教。
与之相应的,是这些纳入计划的师范生所能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条件:取消见习期、提前定职定级;工资、“三险一金”按当地中小学教师标准执行;在校期间申领国家助学贷款且服务期满两年以上的,其贷款本金和利息由政府代为偿还;无助学贷款债务的,工作满四年,其学费由政府一次性返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