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6月14日电 许多人都有走进医院看望病人或是住院的经历,当你看到医护人员进出病房忙碌的身影,患者和陪护家属悬着的心就有了着落,顿时会平缓踏实了许多。
听说循环内二科近期成功地抢救了两名濒临死亡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五月的一天早晨,记者如约赶到了双鸭山煤炭总医院二号楼五楼,零距离地感受田立华主任医师及大夫护士们查房、诊病、治病的过程。
“当个好大夫不能全信书,因为病人不按书本得病!”
医院制定的周一查房制度,对于循环内二科全体医护人员来说,每次都以关心用心并让患者舒心的工作原则指导每一道程序。
“大家好,现在开始查房。”随着田立华主任一声带着微笑的问候,当班医生护士走进了一个个安静的病房。当来到患者于振东的床前,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欠了一下身体想坐起来,田大夫告诉他不必起身,因为你现在身体还虚弱,必须多住几天,病情稳定后再出院。
据田大夫介绍,于振东今年70岁,一天早晨发病,当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的是心室纤颤。他家有8个儿女,当时老人的装老衣服也拿到了病房,家属们顿时慌得啥话也说不出来,一个劲地哭。
田大夫立即决定用除颤器反复电击患者的前胸,电流用到300焦耳,心跳刚刚恢复正常,眨眼间又出现室颤,病人多次抽搐,意识丧失,脸色紫青,室颤风暴出现了。经过连续12次的电击,老人骤停的心泵终于像打火机般地点着了,心电监测仪上显示的平直线开始有波浪状跃动,患者睁开眼睛后盯着大夫说:“我是在做梦吧,我又活过来了吗?!”
大夫护士亲眼看见由于自己付出大爱之心,敢于突破医疗抢救禁区,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护心天使夺了回来,大家心里那种不甘心让死神占上风的信念,一直支撑他们坚持与死神抗争,使患者家属由哭声转为笑脸,那一刻他们心中升腾起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舒服劲,不担此重任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有着20多年诊治经验的田大夫,特别详细地询问每位患者的用药量及疗效。她仔细听完患者的汇报,语重心长地嘱咐身边年轻的大夫:“当个好大夫不能全信书上说的,因为病人不按书本得病!”
查到年已八旬的陈德满的病房时,田大夫细心地测量了老人心跳次数,并用手指轻轻按了他几下腹部,冲着老人笑着说,真是喜事呀!这几天肚子也不硬了,腹水减掉了很多,比刚来时好多了。田大夫叫护士把测体重的仪器搬来给老人一称体重,10天共减掉腹水14斤,老人得的是由心衰病引发的腹水肿胀。
站在床边的老人的儿女们不停地夸循环内二科的人。陈德满的女儿说:“从2003年开始老爸就在这里治病,已经住院三四回了。长时间的接触,我和大夫护士们相处得跟亲姐妹一样,我爸的病多亏了他们高超的医术,到了这里全家人都觉得特别放心,心里感激得都没法说了。”
“不救活人命,心里不安宁。”
记者跟随着查房的大夫护士走进单间病房,田大夫笑着向患者及陪护家属问候,并幽默地说,这位王先生就是前几天差一点和死神拥抱的高工……
这位患者叫王立明,是本市金力建筑公司的一位高级工程师,今年46岁。3月24日下午1点多钟,王立明突感心脏憋闷,立刻出现了休克症状,单位同事用车把他直接拉到煤炭总医院,来不及办理入院手续,乘电梯直奔循环内二科抢救室。
田立华主任与医护人员立即投入紧急抢救工作。此刻心电监护仪上显示出一条白直线,患者眼睛翻白停转,身上汗水湿透。田大夫大胆地决定用电击除颤的办法与死神抢时间,第一次开动除颤器没见患者动静,又加大电流强度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抢救室内终于听到患者的呼喊声:“别打我,好疼啊!”
两个小时争分夺秒不停地忙碌,循环内二科的护心天使们生拉硬拽,硬是把46岁的建筑工程师抢救过来。
王立明住院后的第六天,病情稳定下来,在身边守护的弟弟眼含泪水哽咽地告诉记者:“这里的医生护士给了我哥重活一回的机会。抢救我哥这样成功,真是创出了医疗奇迹,采用这么大胆而精心的治疗方法,大夫护士要担多大的风险呀!”
田立华大夫说,看着一个大活人就要没命了,我们心里跟家属一样急,所以我们会竭尽全力地抢救病人。来不及考虑问办没办手续,先救人命最重要,如果一旦错过了心脏和脑血管最佳抢救时间,人没救过来,我和同事们心里会不安宁的……
在救护岗位上践行“六心”理念
“开饭了,开饭了。”循环内二科走廊里接连有患者家属走出病房买饭。
时针指向11时25分,当班的纪大夫刚查房完毕,坐下来给一位患者开诊断书。记者问他是不是该下班回家了,他说按常规应该到点就回家,但是,查完房马上就要给患者开药单、写医嘱,没功夫想吃饭的事儿。时常不能按时下班,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正常的事儿了,不过习惯了,每一回看见患者及家属脸上有了笑模样,当大夫的心里更有了干好工作的激情。
护士长郭志云正在认真整理着护理记录单,她告诉记者,护士每天所作的笔录写得很详细,交给我再审视一遍,发现有缺项的或不明白的书写病历马上补上,再交到医务科存档,做为原始凭证。她还说,现在的患者拥有许多权利,如:知情权、监督医疗服务权、选择医师权等,这就要求护理工作细中求精地做好。特别是我院已经将病人的心理感受作为评价治疗护理质量的标准,过去值夜班的护士后半夜还能睡一会儿,现在已改成前、后半夜两名护士坐着值班,把“疾病是用心来治疗”的服务理念运用到平时工作中去,在护理中对病人的需求做到随叫随到,使患者心里更有安全感。
坐在护士长旁边的是一位中年护士叫王艳娟,自1983年参加工作那天起,就在护士岗位上,现在已在护理岗位工作了24年。她性格开朗直率,谈话中面带微笑。她说,年轻时选择护士职业并不后悔,因为当一名好护士必须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挣钱多少,最终目的是要把病人的病治好,看着患者和家属出院时那个难忘的场面,心里特别高兴,就有一种光荣自豪的感觉。我还动员女儿也学医,如今我女儿就在我的楼下上班,跟我一样是穿白大褂的普通护士,能当好一名让患者放心的好护士,我觉得很知足了……
“患者的钱不能收,联系卡不能丢。”
循环内二科的医护人员不但专业技术水平很高,而且医生和护士非常注重自己医德的修养。曾经有患者为报答救命之恩,约请他们到酒店安排答谢宴,他们都婉言谢绝了,有的患者家属非要拿钱表示心情,他们都坚决拒收。
近几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梗、脑梗等致命顽症威胁着众多患者。
根据心脑血管病发病突然、危险性大的实际情况,循环内二科医护人员设计印制了就诊联系卡,联系卡的正面标明住院地址、主任医师田立华、护士长郭志云的名字,并印上了科室电话号码和每周二专家门诊等详细信息,特别醒目的是那两颗寓意着医生和患者心心相印的红心。联系卡的背面有一行科室服务的宗旨特别醒目:让生命永存,让健康常在。每当患者及陪护家属来到病房治疗,医护人员就发给这张卡,拿到这张生命绿色通道的小卡片,就能方便及时地解决本地与周边地区患者来院治病的大问题。
周二上午8时左右,按照联系卡上的地址,记者走进了煤炭总医院门诊四楼。走廊里两侧的坐椅上几乎没有空位,抬眼搜寻到心血管专家诊室标牌,轻轻地走入屋内,此时有七八位患者围在田大夫的桌前身后,田大夫正用听诊器静心地听心跳,接下来量血压、开处方、填写就诊手册,招呼下一位患者入座。
集贤矿一位55岁的男士曾在循环内二科住过几次院,这次心脏病复发,他特意挂了田大夫的专家号,在排号等待的闲谈中,听得出来他很认可与信服专家的临床诊断技术。
七星矿来的一位中年妇女,说这些天自己口干心慌尿频,田大夫全面分析了病人的各项病理检查指标后,嘱咐她要24小时积存尿液再做尿比对化验,结果出来后再找她确诊。
上午10点多钟,田大夫的桌面上还排列着十多个就诊挂号单。此时一名中等个头的男子拎着两个暖瓶进屋,倒满一杯热豆浆后,见桌上没有空地方,就把豆浆杯放在窗台上,插上一支吸管,又罩上一个白色的塑料膜,转身给别的专家大夫送豆浆。过了20多分钟,一位患者提醒田大夫说,赶快喝口豆浆歇歇气吧,窗子开着该吹凉啦!田大夫这才起身,捏着吸管咽下几口,转头又工作起来。
谈起医生这个职业,回旋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是:每天上班穿着单一冷色调的白大褂,整天要面对独特的患者人群,脖上挂着听诊器,还要透过病人的表面现象,快速地说出病因。尤其是内科医生下笔开出的每一张药方,应当具有外科大夫手术刀一般的功效。因此说,每位医生沉稳的举止与面孔背后,深藏着一颗对挽救病人厄运的至诚而透明的爱心。
走出双鸭山煤炭总医院的大楼,看到大门口墙上张贴的感谢信,记者的内心不停地品味着“关心、护心、爱心、用心、放心、舒心”这“六心”理念包含的崇高境界和情操,耳边仍然回响着既熟悉又陌生的白衣天使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妙语。两天的体验观察过程中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那张精美的就诊名片上印着的叠在一起的两颗红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