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符号形容1977年的那场高考,我想,那就是个感叹号!”谈及自己亲历的那次考试,长春市民王念祖感慨万千——
我们那代人在文革期间都上过山下过乡,接受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那个年代里,上大学不需要考试,由贫下中农推荐,看的是谁的世界观改造得最好,谁的手上老茧更硬。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7年,那年开春的时候,小道消息就传了出来,大概是说今年的高考不用推荐了,凭考试上大学。一听这消息,我当时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赶紧回家将多年不翻的教科书翻了出来,又四处借了一些参考书,一边劳动一边复习。
我们集体户里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打算,于是全户上下就掀起了复习高考的新高潮。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全国是570万青年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20多个人里录取一个,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
那时有句话叫做“比学赶帮超”。一收工回来没人喊累,小炕桌上,炕沿儿上,全都有人趴在那写写算算,有的人一边烧火一边看书。最要命的是我们户里还没有电,到了晚上想看书,就只好买蜡烛。到了七八月,天很热,男生们光着膀子看书,当时最解暑的办法就是将毛巾或衣服弄湿了披在身上,没一会就干了,然后再弄湿再披上。当时的生产队好像也知道了大家的想法,对我们是否出工管得也不像以前那么紧了。
一直复习到天快冷的时候,形势明朗起来:能不能考上大学全凭成绩。于是我们全都跑回了家,家里的条件比集体户里要强多了,同时各种补习班也有了,不过没有收钱的。
正式考试是11月份,天已经很冷了,我们的考试地点是在公社中学。男生们都在公社附近随便找个地方住下了,女生们还住在离公社5公里的集体户。考试前一天,本来很有希望的女户长病倒了,大家很着急,队里用马车将她送到考场,但她还是没考上,想想挺令人惋惜的。
那个时候考场很乱。记得有一个考场的老师拿出卷子后大声宣告:“同志们,决定你们命运的时刻到了。”结果一个考生紧张得当场晕了过去。我们的考场正在考试时,考场的门突然被人一脚踢开,有个人拎个大筐进来装煤,原来他们的教室没有煤了,来我们考场借煤取暖。
这些事现在说起来就像一部电视剧,但我们当时的生活就是那样的。尽管回忆起来有点苦涩,但同样令人难忘,这么多年来,这些情景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场高考对我们这些亲历者来说是一个符号,对中国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我想,应该是个感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