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更年期妈妈会不平衡地说:自己小时候要百分之百顺从父母,做个乖女儿;等到为人父母,又要善解人意地倾听青春期孩子的心声。但时代演变至此,若不随缘顺变,亲子关系就会满头包,所以大多数父母──尤其是妈妈,通常都愿意再次学习,面对层出不穷的亲密大对决。
1.跟上孩子情绪观察技术是每个为人父母都要具备的:花莲教育大学幼教系兼任讲师敖韵玲认为,放学后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就要能够了解他的喜怒哀乐,而且立刻跟上孩子的情绪脚步。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总是先忙自己的事,“父母都说疼爱孩子,可是多半都是自私的,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处理事情。”不可避免的,亲子间会有“需求冲突”的时刻,尤其是父母正好“累了”、“要休息”、“要上班开会”……,这时别拿“有空再讲”搪塞孩子,要拨点时间了解孩子处于什么情绪,以免错过及时处理的关键时刻,事后必须花更多力气弥补。“有些孩子表面上很风光,上名校、才艺班,请名师、褓母或看名医,但心理层面的满足却大打折扣,让亲子间留下几许遗憾。”敖韵玲认为,孩子心理需求应重于外在一切。
2.不当落伍父母青春期的孩子,难免古里古怪,对旁人爱理不理,有些话只对朋友说,父母完全听不到。其原因可能是孩子觉得父母不了解他,再者,这时期的孩子,也懒得理会思想和行为落伍的父母。不少妈妈发现,自己和孩子关系真正好起来,是从她开始学会计算机后。孩子突然发现:妈妈会的软件自己都不会,需要用的时候还得请教妈妈,甚至妈妈问的问题,孩子一时也答不出来,从此对妈妈另眼相看。
3.传简讯及上网父母下班后回家,子女可能都去补习了,想适时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意,传简讯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在内容上要注意,不要“机车”地问:“你去补习没?”试试有位妈妈的内容:“你今天好吗?我好爱你!”让子女“惊艳”一下。要不,至少问一句:“吃过没?要不要替你准备消夜?”全国家长团体联盟理事长萧慧英,大女儿今年大学毕业正式就业,二女儿明年毕业后,三女儿也要上大学。平日投身于家长运动的她,行程非常紧凑,所以和三个女儿共同的交集,一是把握晚上,偶尔一起共浴的美好时光,此外是每天上部落格聊天留言。萧慧英在女儿心中,是个一点也不落伍的妈妈,只要年轻人懂的,她立刻学,用孩子最习惯的沟通方式,和孩子聊天交换心情,母女间所谈的话题,往往百无禁忌,让人以为是同学间的聊天,不像母女间的谈话。
4.练习说话方式不少妈妈听到就读国高中的儿女要去西门町,往往忍不住发抖。但妈妈如果说:“西门町坏人很多……”子女容易立即反击:“你想太多了!”因为他们往往会陷入“批评我去的地方,就是说我不好;批评我的朋友不好,就表示我不好”的逻辑,尚不懂得分辨人、情、事,三者是独立分开的。友缘基金会副执行长黄伦芬建议父母不要觉得:“保护小孩,就是叫他不要去。”与其把自己的不安加诸在孩子身上,不如试着问他:“去西门町做什么?”“你要跟谁去?”“听说西门町有些状况,你听过吗?”“你有没有听说,有人会问你要不要吃安非他命,50元一颗,包装得像糖果一样?”一般而言,有四种人容易被勒索:没有信心的人、落单的青少年、爱现的人、耍小流氓的人。所以不妨和孩子研究怎样比较不会落单,或落单时,该如何面对各种状况,与其限制他,不如讨论管用的策略,即使孩子未必真的用得上,至少知道妈妈是关心他的。“讲这些话,可以增加亲子关系,不会让她觉得你在盯他的行为,语言的表达是需要练习的。”黄伦芬说,当父母慢慢学到,不再把子女当子女看待,而是看成一名友人,就不会对子女有过高期待,同时也会发现,原来可以“听到”子女说的一些话。
5.学会安慰孩子学会怎么“安慰”人,是很重要的亲密技巧。尤其青少年在课业上、人际上,往往伤痕累累,父母若能学会如何安慰他,关系不但能永远存在,还会历久弥新。可惜的是,很多妈妈说话特别难听,安慰一句要奉送嘲笑两句,或是明明在安慰人,对方听在耳里,却觉得是在责备自己。例如“你别难过了,谁教你不听老人言?”“上一次当,学一次乖,下次你就不敢了,这也是好事!”“如果你早点告诉我,事情就不会这么糟了。”“事已至此,连老天爷也没辄,你难过有什么用?”都是不太贴心的说法,建议可以稍加修饰,譬如:“你别难过了,下回可以早点告诉我,我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目前坊间有许多“同理心”的课程,传授如何安慰人的技巧,对不懂得如何表达善意、同理孩子的妈妈而言,可说是最佳速成快捷方式。
6.以孩子为师父母亲不需要什么都会,只要能“不耻下问”,黄伦芬表示,国高中的孩子会的东西比父母还多,让孩子当“免费家教”,也可以是亲子间的交集点:“让他带我们走入这个时代,毕竟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请教的过程中,孩子若失去耐性和好口气,父母可以态度温和、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当你小的时候,我牵着你的手学步走,一遍又一遍,我都没有嫌你烦喔!”最重要的,妈妈千万不要自怜,觉得多年的辛苦,换来孩子如此对待,只要点醒“当大人”不易,孩子自然会收敛脾气。
7.不大惊小怪听到孩子嚷嚷说:“星期六晚上要跟阿标去干群架。”妈妈在魂飞魄散的当儿,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想脱口而出:“不可以去!”但奉劝妈妈们力图镇定,把即将脱口的话含在嘴里,先听听他怎么说:是真的打架,还是一群孩子聚会?以前有没有去过?结果如何?陪他谈谈去的理由?为什么有些人去,有些人不去?有没有想过家人会担心?在一连串发问的过程,必须把握两大原则:首先,所有疑问都是开放题,不是简答题或是非题,以免让孩子觉得妳在逼问他;再者,要讲自己的意见时,一定要先了解他的想法是什么。黄伦芬指出:“做到这一步当然不容易,但不如此不行。因为你早说出自己的意见,就听不到孩子的意见。”一旦父母不了解孩子,又如何能一路畅谈下去?
8.不用情绪勒索孩子别以为孩子个头比妳大,就不再怕妳。毕竟,再怎么高大的人,面对另一个人,能明朗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是需要勇气的,所以一旦孩子反对妈妈的意见,就算妳没办法欣赏他、鼓励他,或赞美他一句:“你怎么这么镇定,而且你还真幽默!”至少也要同意地说“你终于说出问题核心。”而不是软硬兼施,逼迫孩子要顺从自己,不然就自怜自责,让孩子无所适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