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正文
感恩的心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6-11 15:10:22

  自1997年开始到2006年,新中新电子股份公司董事局主席宁爱华先生以公司的名义,每年向其母校——双鸭山市第一中学捐献5万元人民币,并设立“金龙卡”助学金,如今已累计达到50万元。双鸭山市第一中学受其资助的寒门学子已达620余人,一届又一届品学兼优的贫寒学子带着“金龙卡”的温暖踏上了人生新的旅程。在采访中,我们没有见到让学生们心存感激的恩人,却从学生们与他的一封封书信中读懂了一颗颗感恩的心。

  东北网双鸭山6月11日电(王崇飞 张蓉松 记者王不也 牟曦东)“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20多年前,宁爱华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贫困让他的生活陷入了低谷,窘境压得他透不过气,但却找不到摆脱的方法。

  那段时间,他思考过很多很多,想早早地投入社会停止学业来改变这道枷锁,尽管他知道那是条不该提早走过的路。

  宁爱华是幸运的,当他在舍不得学业而又无力完成而四顾茫然时,是老师的谆谆教导,是一颗颗爱心让他心中重燃希望之火,并取得了成功。

  这就是爱,是温暖,更是新生活的开始。在爱心的滋润下,他从一株小苗长成了棵参天大树,坚强地走了下去,在学习的路上、在人生的路上展示着自我的风采,也散发着光和热。

  20多年后,宁爱华有了自己的成就。他不忘家乡、不忘母校,与620多名学弟、学妹们结了缘,演绎了一曲现代版的《感恩的心》。

  “当我接过助学金的那一刻,心中沉甸甸的。从高一的800元到高二、高三的1000元,三年2800元或许对家庭富裕的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家庭贫寒的我们来讲,却足以减轻家人的负担……”

  “我家住矿区,母亲精神分裂,全家仅靠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生活。为了供我和哥哥上学,全家人紧衣缩食,还是难以为继。是您的资助,在我和哥哥的心中重燃希望,使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如今,我和哥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父母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会把您的这份爱传递下去。”——刘鑫

  “十年前,家庭贫困的我面临辍学的危机,父母因此常常偷偷哭泣,我也总是躲在角落里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十年后,在您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在上海复旦大学完成了学业,并在一家公司做了部门经理。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是您,让我的未来充满希望。”——赵春凤

  “我的家远离市区,上有80多岁的奶奶和患病的父亲,几年前,哥哥意外身亡,让我们一家遭受了从未有过的伤痛。为了完成学业,我每天只能靠放学捡些废品艰难度日。是您,雪中送炭,资助我完成了学业,考上了大学。”——姚红梅

  ……

  “你们好,来信我已经收到了,从你们质朴的语言里,我读出了感动,读出了你们的远大志向,也读出了我们共同的美好未来!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相信这对无数个像你们一样的同学来说也许会是一段艰苦百米竞赛的冲刺阶段,也许在你们的面前会有更多的困难等待你们去克服,但我相信:无论怎样,无论道路多么艰险,你们都会克服的。因为你们是我的校友,你们是我的学友,你们是光荣的双鸭山一中人!

  来信中你们对我设立金龙卡助学金而获得的资助给予了高度赞扬,我能看出,你们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感激的心情述说了心里话。其实,比起那些对社会做出了更多贡献的无数捐赠者,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在这里,我想对你们说:你们千万不要把我的资助当成负担,而要把它当作努力学习的动力,我期盼并渴望看到你们的成功!”——宁爱华

  就是这样一封封相互往来多年的信,让无奈变成了希望、让无助变成了成功。张张发黄的信纸,颗颗温暖的心,是一中学校、老师最自豪的事儿。

  宁爱华的老师说:“他曾经也像这些孩子一样,家境贫寒,面临在辍学的边缘。在市第一中学学校和老师的资助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并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白手起家,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历尽艰难,最终事业有成。尤其值得敬佩的是,他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学校搬迁到新校舍后,他捐助了价值10万元的‘金龙卡’售饭系统,并从1997年起,每年出资5万元在母校建立了‘金龙卡’助学金,九年多来,已经资助620多名学生完成了学业。”

  宁爱华无私资助着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学友们,同时,他那颗“感恩的心”也在学友们中间传播开来:“谢谢您对我的资助,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让这条‘爱心之链’传递下去,我想这是我对您最大的回报了!”——感恩的人:陈曦

  “此时此刻我觉得社会是温暖的,因为有您在关怀着我们,请允许我对您的帮助再一次表示感谢,我会像您一样,坚强、勇敢地踏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会像您一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怀每一个需要关怀的人。”——感恩的人:许慧晶

  “请您放心,我不会愧对您的资助,我会加倍努力,争取取得像您一样的成就,回报社会,将您这份爱永远传承下去。”——感恩的人:毛爽……

  宁爱华曾这样说过:“贫困不是你我的错,不努力,不拼搏才是我们不能饶恕的错。”

  因为贫困,才有了坚忍不拔的性格;因为贫困,才有了一颗颗爱心的诞生;因为贫困,才有了改变命运的决心。宁爱华如此,这620多名学生也是如此。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一曲《感恩的心》落下最后一个音符,但这份爱却没有结束。它将承载着更多人、更多的希望,行驶到下一站!

作者:    来源: 双鸭山新闻网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