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动态 正文
三处遗产又添新"宝"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6-11 08:38:46
 阅读提示

  东北网双鸭山6月11日电   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刚刚过去。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展览、论坛、歌舞表演等活动。陕西、成都、广东三地文物部门,都选择在这一天对外宣布重大文物发现,我国文化遗产大家庭,从此新添了多件“宝贝”。

  凝聚在这些宝贵遗产中的前人智慧,让后人赞叹、感动。也促人思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文明之火传递给后代。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示的“金面具”。
  邵兴摄

 

  “太阳神鸟”后又一惊喜

  “金面具”亮相金沙遗址

  继2001年出土“太阳神鸟”后,金沙遗址再次给世人带来惊喜!9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公布了近期从遗址8号坑发掘出的342件珍贵文物,堪称国宝级文物的“金面具”首次公开展示。

  据博物馆馆长王毅介绍,这件金面具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体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金面具。出土时,金面具已被揉成了一个饼,根本无法辨认形状,经过考古学家的精心修复,才终以完整形态重见天日。

  专家表示,从背面的痕迹观察,金面具应是古蜀时期的神祇面具,其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面具的出土,反映了古金沙人对黄金的崇拜,再次证明了金沙遗址所在地正是古蜀国王都中心,也是古金沙人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此外,金面具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面具在风格上基本一致,也再次证明了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

  此次公布的342件重要文物中,有金器45件、铜器88件、玉器194件、石器8件、象牙残片4件、陶器3件,是金沙遗址发现6年来最为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金沙文明延续时间长达600年,直至约公元前600年消失。

  
  陕西韩城502号大墓墓室西南角的木俑。
  本报记者 孟西安摄

  韩城大墓发现木俑

  比秦兵马俑早600年

  陕西省文物部门6月9日宣布,被列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韩城周代大墓,在近期的考古发掘中又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一座“甲”字型大墓中出土了4个木俑,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俑,比秦始皇兵马俑早600年。

  这4个西周木俑是在502号大墓中发现的。木俑位于该墓四角,高约80厘米,呈驾车状,都面对着墓室棺椁。据专家介绍,殷商时期普遍流行活人殉葬,到了西周这一现象逐步减少,春秋战国后几乎绝迹,开始用木俑或陶俑替代活人。这4件木俑是至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俑,印证了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始作俑者”并非妄谈,可以说,它开创了我国古代陵墓用俑的制度。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焦南峰告诉记者,自3月25日韩城大墓的第二次发掘工作展开至今,已发掘各类墓葬20座,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墓葬均保存完好,无一被盗。

  
  从“南海Ⅱ号”打捞出的瓷器。
  汕边防摄

  南澳发现“南海Ⅱ号”

  已出水古瓷器近200件

   广东省有关方面9日宣布,今年5月汕头市南澳县发现的一艘沉船,目前已被鉴定为明代商船,并被命名为“南海Ⅱ号”。这是继广东在阳江发现“南海I号”后的又一次水下考古重大发现。

  “南海Ⅱ号”长约17—18米,位于南澳县乌屿与半潮礁之间的海域,船体保存较为完好。沉船的发现可以证明南澳海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对沉船进行前期探摸,专家表示,不排除整体打捞的可能性。

  根据广东省文物专家的鉴定,“南海Ⅱ号”已出水的近200件盘、碗、罐、碟等瓷器,介于宋代到明代之间,主要是粤东本地民窑制品,也有少量产于福建漳州、江西景德镇等地。专家认为,大量的不同年代、本地窑口的民窑瓷器,将为研究古代潮汕地区海外贸易状况提供珍贵的文物资料。有专家初步认为,“南海Ⅱ号”的沉没很可能与触礁有关。也有专家推断,南澳海域还潜藏着其他古沉船。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