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动态 正文
《三字经》落选非遗名录专家呼吁走进中小学校园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5-28 09:34:56

  东北网双鸭山5月28日电 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宁波的徐福东渡传说和《三字经》入选,使得《三字经》再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昨天(27日)由宁波市鄞州区政协、宁波文化研究会、宁波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浙东学术研究所主办的王应麟与《三字经》学术研讨会在宁波举行,来自北京、浙江各地的专家和宁波本地学者一起就《三字经》与王应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讨会上,不少外地专家与本地学者达成了共识:《三字经》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谁是作者”的研究,应该扩大研究范围,更重要的是要对《三字经》做文化“低保”。

  《三字经》是从杭州传到广东

  广东学者李建明认为《三字经》的作者可能是广东人,他的论据之一就是“用广东话背诵《三字经》比普通话更压韵”。对此,宁波学者郑建军表示,《三字经》押的韵既不是粤语韵也不是宁波方言韵,而是宋代官韵。李建明举例,“‘家虽贫,学不辍’中的‘学’和‘辍’在宋代《广韵》一书中,两个字同属该书卷五‘入声.第十七.薛’韵部,押的是同一韵部的韵。”

  此外,郑建军还透露,日前在宁波发现了王应麟的三言韵文《姓氏急就篇》,它与《三字经》句式风格完全一致,这为王应麟是《三字经》作者提供了新的佐证。

  本地学者郑传杰也表示,通过研究,他认为《三字经》是区仕衡传播到广东的,而区适子是区仕衡族侄。“在当时的背景下,《三字经》从宁波传到杭州,完全是自然传播,而要从浙江传到广东去,则一定是人有意识的传播活动。”郑传杰认为,在《三字经》流传到杭州临安后,当时在太学的区仕衡得到《三字经》带回老家,供族中儿童阅读,那时区适子是接受教育的年龄。因此,郑传杰认为区仕衡是不可能把《三字经》从广东带到浙江来的,“区仕衡最后一次从临安回到老家,时年区适子才25岁,作为一般学子,在25岁前作《三字经》是绝对不可能的。”

  让《三字经》尽快走进校园

  昨天(27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殿卿,《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浙江社科院研究员、浙江儒学研究会秘书长吴光,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博导包伟明教授,安徽教育出版社编审杨多文,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吴铮强等专家也参加了研讨会。

  对于《三字经》归属,专家们坦言研究并不充分,但不少专家普遍建议《三字经》走进校园。吴光表示:“我在呼吁将《三字经》列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课本同时,建议国家教育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三字经》修改编改小组,尽快编出一部既尊重历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三字经》。”

  王殿卿表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时,更应该珍惜《三字经》,如何开发和利用《三字经》有众多方案,他建议将王应麟、章炳麟的原版《三字经》印制出来,为世人提供有权威的“范本”。

  不该仅仅研究作者归属问题

  研讨会结束后,学者戴松跃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这次研讨会不仅新论据频出,而且外地和宁波的学者也有了统一意见,应该要扩大《三字经》的研究范围。”戴松跃说,研究王应麟不仅仅是文学,还有他的思想道德和人格;要研究《三字经》文化上的意义、道德价值,以及在当今中国的作用。

  宁波学者王重光表示:“申遗其实就是做文化的‘低保’,让《三字经》进学校、进社区,让《三字经》‘活’的生存下去,而不光光是报批申遗这么简单,那是形象工程。”

  宁波学者杜建海也认为,研究《三字经》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动它,“政府应该做学者做不到的事,想做的事”。他建议政府应该牵头做王应麟的研究与宣传计划,展开国际性的研讨等等。

  《三字经》落选广东非遗名录

  昨天(27日),在研讨会上,宁波学者郑建军带来这样一条消息:“《三字经》已落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前天网上公布的消息。”而在前不久,本报就曾报道过,《三字经》目前已进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阶段。

  宁波学者王重光昨天坦言很意外:“原以为他们会在申请国家级非遗才会落选,没想到在申报省级非遗名录中就被刷了下来,让我感觉我们又离真理更近了一步。”至于广州方面的落选原因,王重光归结为还是广东方学者就《三字经》作者是区适子的论据不足。

  昨天,记者也就《三字经》“落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事采访了顺德方面的有关负责人。他表示顺德以后仍可以再申报。“《三字经》是顺德非常难得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目前已获得更有力的证据证明其作者是区适子。”据透露,目前顺德文化部门已邀请多位文物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为区适子著《三字经》说求证,同时计划邀请国内有关专家举行全国性研讨会。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