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星战》的拿来主义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5-24 08:51:10

  卢卡斯对于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和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不可能是东方文化的正宗传播者,但即便是这种拿来主义和囫囵吞枣,由于其娱乐性和号召力,实际上起到了推广和普及的作用。

  1977年5月25日,《星球大战》在美国首映。这部后来添加上《新希望》副标题的科幻大片在拍摄期间麻烦多多,一直不为片商看好,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影片会成为史无前例的大众文化现象。

  但创意产业就是如此,它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或者说规律有很多例外。

  庆祝《星战》诞生30周年,难免要从活生生的创作中找出一些貌似规律性的结论。科技迷赞美它对电影特效的贡献,商人关注它如何奠定了一个制片王国。

  作为一名中国观众,我自然会特别流连影片散发出的阵阵东方味。限于篇幅,这种分析不可能引经据典,只能蜻蜓点水。

  影片中的“原力”(the Force)似乎是“气场”的翻版,正如欧比旺向卢克解释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气场,围绕着我们,穿透我们,把天地联结在一起。”每次片中人物搬出“力”的大道理时,令人联想起《倩女幽魂》里午马扮演的燕赤霞吆喝的“道!道!道!“这么玄妙的东方理念,出乎意料让西方大众如痴如醉。

  《星战》中有不少专有名词东方味很浓,比如Obi-WanKenobi(欧比旺·克诺比)听起来像日本名字,Qui-GonJinn以及后续小说中的YuuzhanVong,彷佛是汉语拼音,完全可以译成地道的“金魁刚”和“冯玉詹”;进一步探究,前者像是韩国人,后者有着常见的越南姓氏;HanSolo若直译的话是“惟一的汉人”。最纯正的东方角色要数Yoda(尤达)大师,不幸的是,卢卡斯未能考虑周全,这个名字怎么听都像是出卖耶稣的犹大。Yoda师傅擅长倒装句型的格言教诲,虽不如于丹老师的心灵鸡汤那么通俗,但耐人寻味,对于卢克那样的西方青少年颇具诱惑力。西方文化如同西药,强调立竿见影,否则会惨遭淘汰,而Yoda的课程就像中药,慢慢调理,让你受用一辈子。至于他的盖世武功,我们在武侠作品中见识过那些白须飘飘、身手不凡的老者。

  《星战》的东方化元素比比皆是,大的如受到黑泽明《战国英豪》启发的剧情,小到阿米达拉的头饰和达斯·摩尔京剧脸谱式造型。但在最关键的“力”的原理上,影片可以说源于东方却止于西方。“力”有光明和黑暗之分,两者可以转换,但无法共存,而与之对应的道家阴阳两面,却追求调和。有趣的是,代表光明的人物多半具有东方特征,而象征黑暗的势力则是典型的西式坏人。

  可以断定,卢卡斯对于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和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不可能是东方文化的正宗传播者,但即便是这种拿来主义和囫囵吞枣,由于其娱乐性和号召力,实际上起到了推广和普及的作用。能进入西方通俗文化的东方元素并不多,流于表皮在所难免,误读也毫不奇怪,卢卡斯能在他的“太空歌剧”中大量借鉴,是值得赞许的好事。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