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博物馆何以遭冷落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5-18 09:02:40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中国博物馆建设的数字令人眼前一亮:我国现有博物馆2300家,居世界前列。但与博物馆的建设成就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文化日益繁荣的中国,作为知识与文化的“记忆殿堂”,为数不少的博物馆正遭遇边缘化的命运。前不久,北京“二七纪念馆”甚至濒临“摘牌”绝境。

  尽管在假期,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高挂“免费”招牌,相当多的却没有迎来穿梭不息的人流,没有留住游客匆忙的脚步。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里,博物馆大多门可罗雀。而旅游景点、酒店商场、游戏厅等娱乐、消费场所,却赚得盆流钵满。

  在平时,走进博物馆的人更是少得可怜。北京不少博物馆日参观量不足10人次。一批行业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平日大门紧闭,处于半歇业或全歇业状态。首都尚且如此,地方博物馆的境况更加惨淡。人们不禁要问,何以如此?

  娱乐化的文化消费习惯导致人们对博物馆的疏离。1905年,张謇筹建“南通博物苑”,成为我国第一个公共性质的综合性博物馆。作为章典制度方面的“舶来品”,博物馆在中国的生长已逾百年。但时至今日,博物馆尚未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角。中国博物馆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举办的调查表明,20%的被调查者每年参观博物馆的时间能达到4至6小时,其余80%的人全年参观时间不足两小时,有的根本不进博物馆。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时时人满为患。

  中国的博物馆还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悖论:作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博物馆需要坚持公共文化属性,最大限度地普及教育、传承文明、启迪民智;可另一方面,博物馆面临着“无米之炊”式的难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博物馆很难走出“仓库看门人”式的尴尬,数百家行业博物馆因企业改制或者主管机构调整而消失或陷入困境。

  缺乏文化产业运作能力是博物馆面对的又一难题。19世纪后期,博物馆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市场有机主体,欧洲百余年前已进入“博物馆时代”,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紧跟其后,在“政府对博物馆的补贴已不再慷慨”的不利背景下,各博物馆用商业手法经营传统行业,效益不菲。但在我国,博物馆一直被当作“包袱”,不少博物馆在内部管理、文物保护水平、展陈手段、讲解服务能力等方面十分落后,陈列一成不变,解说干涩生硬,展品千篇一律,文物风化流失,展览“守株待兔”,一流展品三流展示的情况屡见不鲜。

  2500年的博物馆史表达了人们对记录历史的渴望。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然而如果没有对历史的有意识记录,再辉煌的文明也将被岁月的尘埃裹挟而去。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和世界遗产”,再次表达了人们对追寻自身精神轨迹的清醒意识――在越来越小的地球,人类需要为自己保留一个角落,以此缅怀过去,启迪未来。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