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人物频道 > 百姓故事 正文
下岗职工27年坚持为村民免费开放书屋(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5-11 13:46:28
下岗职工27年坚持为村民免费开放书屋(图)
孙衍吾在他的书屋

  东北网双鸭山5月11日电    1980年3月,定安县定城镇山椒乡多校村一位叫孙衍吾的农民,在自家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里办起了一个图书角,名字叫“知海”家庭阅览室。如今,27年过去了,孙衍吾经历了从最初的人们不理解,到后来各级组织、个人的支持和帮助,阅览室也从创办之初的100余本书、5种报纸,发展到今天拥有3间房子、7万余册图书、70多种报刊杂志的民间图书馆。在过去的20多年里,创办者孙衍吾凭借自己的执著和热情,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和人们的尊重。

  然而,目前的三间房子已经盛不下越来越多的图书和报纸,自己一手创办的图书馆何去何从,成为目前摆在孙衍吾面前的最大难题。

  目击

  书屋摆满图书报刊

  要不是门口“知海书屋”那个烫金的牌子,这里和普通的农家小院没有什么区别。走进院子,视线所到之处,都是书,就连空气里也充满了书的味道。

  知海书屋设在一幢三层楼的一楼,分为三间,阅览室、藏书室和一个仓库。走进阅览室,一大架的旧报纸首先映入眼帘,里面还有三排书架,上满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靠最里面墙的地方是报纸架,上面摆放着订阅的全国各地的报纸。墙壁上面贴着高尔基的名言警句,另一侧是孙衍吾自己的一些书法作品。正对窗口的一侧墙壁,则贴满了发黄的奖状,这都是孙衍吾多年的荣誉。阅览室的两条长椅被挤在一边,一张桌子也放在一角。两台电视也许是长久没看了,落满了灰尘。这个阅览室大约40平米,显得拥挤不堪。

  但相比之下,藏书室的状况更为拥挤。由于藏书室的门口和走廊都堆满了报纸,人都无法进去。在发黄的灯光下,藏书的介绍和读书守则泛着亮光,而书架上的书挤得满满的,两边的报纸几乎接近了房顶。在另一个被称作仓库的房间,更是堆满了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的书籍和报纸。

  记者来到的时候,孙衍吾正在用心整理、装订一些报纸,整个图书馆显得非常凌乱。他指着堆在地上的一些报纸,无奈地说,实在是太多了,由于天气潮湿,很多堆在地下的报纸都发霉了。前几天自己刚刚花2000多元请人做了两个报架,这两天正在忙着将一些报纸摆上铁架子。

  孙衍吾告诉记者,目前,知海书屋共有图书7万余册,报纸70多种,以及数不清的过期报纸。而现在的书屋,一共三间房子,加起来面积仅仅100平方米左右,摆放这些书显得捉襟见肘。

  下岗

  用500元办起书屋

  孙衍吾目前为安置这些越来越多的书而烦恼,然而,在开办当初,这个书屋只有100本书。

  据他介绍,因为看多了自己父母没有知识的苦恼,打小时候开始自己就喜欢读书。1979年末,孙衍吾所供职的化肥厂停产,当初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到农场当工人,一个是拿500元的遣散费,然后自谋生路。孙衍吾选择了后者,他拿着厂里给的500块钱,回家一边务农,一边办起了家庭阅览室。这个阅览室最初就在孙衍吾老屋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里。他拿着500元钱买了几十本书,又订阅了5份报纸,加上自己以前的一些旧书。知海家庭阅览室就这样开张,向村民们免费开放了。

  孙衍吾说,自己离开厂里以后就回家务农,当时村里的人都不理解:你一个农民,好好的农活不干搞什么图书馆?为什么花这么多钱买书却白给别人看?不过,孙坚持了下来,后来随着来他这里看书的读者的增多,一些村民通过他这里的书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有的还因此致富,在这种情况下,他也逐渐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当时,孙衍吾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仅仅是千元左右,孙衍吾拿出一半来买书。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一直到现在,他都是将自己收入的一半花在图书馆上。

  前几年,孙衍吾一人在默默地做。一直到了5年以后,定安县团委、文化局、宣传部得知他的事迹以后,开始支持帮助他,为他的图书馆送了不少书籍报纸。而第二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视察则直接使得他和书屋的命运出现重大转机。在各级部门的关怀下,知海家庭阅览室从最初8平米的小屋搬到了现在拥有3间房子的图书馆,读者也越来越多了,而孙衍吾本人也到定城镇当宣传干事了。紧接着,其他荣誉也接踵而至。他呕心沥血办起来的图书馆相继被授予“万村书库工程”、“中国青少年读书计划优秀青少年新世纪书屋”等荣誉,家庭获得“全国美好家庭”、“科技读书示范户”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获得“全国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先进个人”、“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四五’普法先进个人”等多种称号。

  执著

  27年书屋没关过一天门

  知海书屋不仅教会了周围人各种技能和知识,它的影响辐射到方方面面。孙衍吾本人不断在壮大这个民间的图书馆,平时他自己还参加各种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知海书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该服务队曾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称号。他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写信开导想不开的青年,恢复劳教青年重新生活的信心。

  胡诗则是定安返乡大学生服务团的一名志愿者。据他介绍,他们志愿者举办活动,很多时候都会将地点选在知海书屋。他说,他们举办了司法宣传、艾滋病防治宣传等多种活动,孙衍吾老师不仅支持,还亲身参与。他说,孙衍吾的书屋就像是一个知识启蒙的火种,很多人都把它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

  对此,孙衍吾表示,自己就是喜欢书,喜欢读书,也喜欢别人读书。做这样一件事情,即使很孤单,自己也心安、快乐。

  “知海书屋”影响的不止一代人。现在除了免费让附近的中小学生来书屋看书借书外,孙衍吾还利用空余时间收集各种法律书籍,设立“法制教育流动书箱”,把书送到看守所、拘留所让失足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和他们谈心。村里一名年轻人因参与斗殴被劳教,释放回家后因忍受不了世俗的眼光,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孙衍吾知道后主动上门找他谈心,并特意找了一些合适的书让他看,并多方努力将他介绍到海口一家印刷厂打工。当他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特意买了一些法律书籍送给“知海书屋”,感谢孙衍吾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并表示要和他一起教导失足少年。

  此外,每天晚上孙家人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守着电视、广播或看报纸将第二天的天气预报记录下来再抄到外面的黑板上去。而27年来全村的人也都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天一大早都要到“知海书屋”墙上特殊的“天气预报栏”来看当天的天气,以便安排当天是否下种、晒谷子等一些农活。天气对农民来说太重要了,如果弄错了会误了全村人的大事。村民们说,和“知海书屋”同时诞生的“天气预报栏”,27年来没有一天空白过。

  难题

  何去何从书屋面临困境

  知海书屋办了27年,也累计接待了940多万的读者。孙衍吾说,他非常感谢自己的妻子支持他的这项工作,书屋办起来后,这么多年他一心扎在图书馆几乎没有下过地。这几十年,他的生命和时间都拴在了知海书屋,除了偶尔有些学生和志愿者来帮忙外,几乎都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这个瘦弱的寡言腼腆的汉子至今还住在8平方米的老屋,近30年为知海书屋付出20万元的他,身上的一件12元的白衬衫已经穿了几年。

  随着书籍和报纸的数量越来越多,孙衍吾面临一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原来的3间小屋已经完全盛不下这7万余册图书、70多种报纸以及不计其数的过期报刊杂志。现在,很多报纸只能堆在门口。

  不仅如此,屋里的两台电视没有地方放置,2003年省委宣传部送给书屋的一台电脑还放在一家人居住的小屋里。孙衍吾现在每月收入1000多元,每年大概要花费5000元左右在书屋上,想装宽带让读者免费上网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但每个月80多元的宽带费他已经是无力承担。

  他说,自己似乎越来越落伍了,甚至连手机短信都看不懂。而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一些人似乎不再喜欢看书了。别人嘲笑自己落伍自己并不会在意。然而,有一件事情一直不能让自己释怀。20多年了,自己还没有发现有哪一个人肯在将来接受这个图书馆,将他的理想继续传承下去,也许永远不会有。

  对此,给知海书屋提供过不少支持和帮助,近几年一直关心它的命运的定安县委宣传部的徐吉亦有同感。他说,在这样一个人们都注重实际效益、物质利益的年代,很多区县级的图书馆的命运都岌岌可危。像他这样一个民间图书馆,只靠一己的执著和热情能够走多远,这尚且是个未知数。他说,也许知海书屋的最终命运最后就是并入一家大型图书馆。

作者:    来源: 新浪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