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请给硕士生一个明确的定位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5-11 10:26:44

  硕士学制的几年一变,着实让人有点看不懂。

  硕士生的困惑看起来是就业引起的,实际上与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对硕士生定位不明确有关。

  日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两年改回三年,引起在读研究生的异议。(据5月9日《中国青年报》)记得前几年,几所知名高校把硕士生的学习期限从三年缩短为两年,也曾受到过人们的质疑。学制的几年一变,不要说是当事人的研究生,就是局外人,也有点看不懂。

  其实,2002年的部分高校研究生的学制调整是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进行的。因为在不少发达国家,硕士生的年限都没有我们这么长。他们确实比较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硕士主要是读学位课程,不像我们,即便是两年制,也还要在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指标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才可能拿到硕士文凭。由此看来,我们的“与国际接轨”主要还是浅层次的“形式”,深层次的“内容”却远没有跟上。

  没有形成配套就显示不出改革的合理性。现在,用人单位抱怨的研究生“水平下降”并非是学制造成的,完全是因为研究生大量扩招之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及时加以调整的结果。以前是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或一对二、三,现在变成了一对十几,甚至更多。

  这时候,即便是导师再有责任心,也没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见,不改革原来那种单一的教学和培养模式,显然是不行的。

  而在学制调整后,很多大学管理者的理念仍停留在过去对研究生的角色定位上。一些国内的大学,只要有点希望,就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奋斗。从这类大学出来的人,当然是以“研究为主”。换言之,很多大学对硕士生的要求依然是“研究”。

  上面提到的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的指标就是一个例证。笔者忝列研究生导师,多少知道一点学生写论文的艰难,以及更艰难的发表论文的内情。简单地说,这个“必需”的条件,到最后大多成了走过场。

  这里当然不是说,硕士生不可以从事研究,问题是,纯粹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是否能容纳这么多人?

  从时下硕士生的就业情况看,到正规的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非常困难,进入高级职业技术学院的门槛也逐年提高。一位今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说,仅一个并不发达省份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辅导员的位置,就吸引了全国数十名硕士生前去应聘。面对这样的现实,就难怪在读硕士生要为延长学制叫苦了。

  硕士生的困惑看起来是就业引起的,实际上与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对他(她)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有关,通俗地说,就是他(她)感觉到没有一种确定的名分,社会选择自然也会遭遇障碍。用人单位抱怨研究生质量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我们可以把对硕士生学制的调整看作是“改革付出的代价”。但大学及其管理部门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把为此付出的代价减到最小。单纯责怪研究生不努力,水平低,没有太大意义。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