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教育均衡 追求和谐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5-11 10:02:25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这里所说的均衡不是平均,均衡的状态是和谐,教育均衡的宗旨是和谐发展。

  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宏观均衡是基础保障,微观均衡是必然延伸。微观均衡是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多样化中求和谐、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的目标落在实处的关键。

  关注教育系统内部的微观均衡,要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班级环境。要强调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就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权利,在学校内、班级内力求形成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生态化,为孩子创设多种层面和多种类型的交流学习和合作的机会,让他们既能学会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广泛的交往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那种把有共同特长特征和较高发展状态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的“因材施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工业化时期“批量生产”的教育状态,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关注教育系统内部的微观均衡,要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学科教研组环境。学科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基本单元,在这个基本单元中,需要有老、中、青不同层面的老师共同组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型团队,他们在教学经验、新知识的掌握、表达交流方式等各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同时,教研组团队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师徒结对等形式得以传承和积淀,成为学校文化最原始的组成部分。学校是要办“久”的,那种单纯靠吸纳周边地区学校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一所学校任职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可实际上却不利于学校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因过度占有其他地区教育资源而影响整个教育生态均衡。

  关注教育系统内部的微观均衡,还要构建教育工作者平和的心态。最难摆脱的是内心深处的那种不均衡、不和谐,重智轻德急于求成的片面绩效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自相矛盾、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狭隘人才观,还有集约化的“因材施教”等等,这些都使教育工作者的心态失衡,甚至无所适从。或许这是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工作者必然经历的心路历程,但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各级教育工作者必须实现一种自我解放、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尊重教育规律,尊重老师、学生的个性差异,意味着尊重生命个体的多样性,这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本质。

  从宏观到微观,社会对人需求的多样性,人力资源结构的多样性,每个人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一个人不同能力和素养的多样性等等,在如此复杂的多样性中寻求均衡,实际上就是寻求一种内在的和谐。这是我们发展的模式,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