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5月10日电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是双鸭山建市之初原始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此后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双鸭山市成了我国能源、原材料和粮食的生产基地。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渐突出。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近年来,双鸭山市结合生态市建设,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念和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建立新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模式。2005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双鸭山生态建设规划纲要》,将生态市建设正式纳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丰发指出,资源的科学再利用就是建设生态:随着发展,双鸭山的资源会枯竭,我们要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要从根本上改变制约我们发展的不力因素,要使他们在源头上得到解决,并以此带动相应产业的发展。
几年来,双鸭山市在经济发展不减速的情况下,坚持严肃查处毁林毁草开荒、占用湿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事件,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公开处理。通过加强退耕还林、开展森林效益补助试点、治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举措,我市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发展中,双鸭山市跳出就煤抓煤的传统思维,坚持科学发展观,构筑了以能源基地、食品基地为代表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新经济格局,使煤炭开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同时,我们加快沉陷区的搬迁、治理,首批告别沉陷区的一千多户居民今年又喜迁新居。2006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一百零三亿元,同比增长11.7%,创建市以来最高增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汪世君指出:围绕着构建生态、和谐、平安双鸭山这个奋斗目标,我们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制定生态类项目的建设,加速推进一大批生态再建项目的建设力度。
昔日的"双鸭山",因资源富饶而令人神往;如今的"双鸭山",因生态优良、经济繁荣而使人陶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