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头题 正文
启动“蓝天、青山、碧水、绿地”四大工程,而今的双鸭山——纵情演唱绿色生态歌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5-09 14:11:31

  东北网双鸭山5月9日电 蓝天绿地映眼帘,青山碧水入画来。

  风景迷人的生态公园,独特魅力的文化景观,宽广整洁的马路街道,各具特色的小区广场……这真是:山也美,水也美,人居环境更是美。

  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双鸭山,纵情演唱着绿色生态歌,正步入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新时代。

  近年来,双鸭山市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平安和谐双鸭山”的战略目标。2001年,全市正式启动生态示范市建设工程,在全省第一个完成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制定了《双鸭山生态市建设工作方案》和《双鸭山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退矿还山、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建还绿,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城市,关闭市区煤场、砂场、石场,治理冒黑烟锅炉,关停重污染企业,保护水源地,建设循环工业经济链,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伴随着建设生态市的序曲,我市在绿色生态之路上高歌猛进。

  以人为本,启动“蓝天、青山、碧水、绿地”四大工程,全市近年来陆续投入环保资金7亿多元,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

  治理大气污染,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上热电联产工程,对尖山区百余家冒黑烟锅炉实行关停整治,将40余家储煤场迁出城区,日处理垃圾、污水1300多吨的城市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建起来了。

  如今,双鸭山市区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了82 %以上。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的基础上,“十五”初期至2006年末,全市的有林地面积增加了2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8.1%;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3.6万亩;列入国家重点生态效益补偿72.7万亩,列入省级一般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79.1万亩。满目皆是一个“绿”。

  全市积极培育、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搞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村林、水土保持林,现在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率已达到84%以上。

  初步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和预报预警体系,对生产矿山实行了地质环境保护,关闭搬迁了市区采石场。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六处,建成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区五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覆盖率居全省之首。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现在,我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390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基地认证面积达386万亩,认证率达到98%。全市建成的水稻、大豆、玉米、经济作物、蔬菜等五大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和东北黑蜂养殖基地共牵动近6万农户。

  保护、开发和治理域内乌苏里江、挠力河、安邦河等重点河流。关闭了沿河化工厂、造纸厂、染织厂等污染企业,制止乱砍滥伐,禁止采砂挖石。

  与绿水青山相伴的寒葱沟水库可蓄水1200万立方米,水库城市供水系统建成后,将每天向市区人民提供8万吨洁净水,确保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以上。

  投资近2000万元用于安邦河、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退耕还湿面积近3000公顷。

  依山建城,治水造景,以人为本,打造山水生态城,歌声更是嘹亮。

  “老调新弹”,弹响“绿化、亮化、美化”大合奏,改善了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目前,市中心区共有绿化面积近900公顷,公园绿地36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7.7%。

  总长1210米的翠峰山和益寿山环路的建成,保护了山体自然,方便了群众上山休闲、锻炼;翠峰山广场和翠峰阁博物展示中心的建成,更为我市自然与文化景观增添了新的靓丽风景线。

  盛开的盆栽鲜花,让新兴大街、日月广场、街心公园、益寿山公园成了花的海洋;绿树、草坪使新兴大街、站前广场、地道桥等市区主要道路春意盎然。

  今天的双鸭山,城市变绿了、变亮了、变美了、变俏了、变靓了……

  “山水环绕、森林围城、公园城市”,这是双鸭山绿色生态之歌的最强音。

作者: 杨军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