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时,记者心中挺不舒服的,因为感到“发情”二字有些龌龊。但是,又不得不用这个词,源于前些天看到一个“博文”,标题是“中国汽车业已到了发情期”。“博文”也就罢了,它竟被一家知名的“门户网站”转载,就需要说道说道了。
说实在的,那个“博文”写得并不咋的。除去第一段有关天气的议论外,涉及到汽车的内容也就两百来字,论据不充分,论证也是东扯西拉,不知在说些什么。那家“门户网站”转载它,我想可能看中的就是这个能吸引人眼球的标题。
发情是一个生物学名词,也是动物的生理现象,与性有关。按照一些文学读物和科普读物的描述,其表现是两颊潮红、双目呆滞、手足无措、心跳加速、语无伦次、行为反常……概括起来应该是“浮躁”和“躁动”之类。作者仅列举汽车行业中一些厂商促销时推行“买一辆车送一个冰棍”的事例,便将其等同于“发情”,这种武断之举,本身就是一种“发情”表现。那家“门户网站”不论文章是否上乘,只管标题是否吸人眼球,便加以转载和推荐,说明其也在“发情”——不论容颜如何,只要能满足自个的生理需要就行。
近些年来,用与性有关的字眼作文章标题和书名,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就连一些知名作家也不例外,诸如“有了高潮你就叫”、“丰乳肥臀”、“意淫……”之类。此类话出自文人之口之笔,让普通百姓很不受用,觉得发情者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些会写几个字的人。虽然百姓的文笔不如文人,但善于总结出顺口溜却是文人们难以比肩的,于是“白天是教授,晚上是野兽”的说法,便成了时下人们谈论文人时的口头禅。
记者如此说,并不是想表明自个多么高雅和正经,而是觉得这种说法太武断,太不贴切。发情是一个生命形成的初始期,发情之后,还有交配、孕育、生产、成长直至死亡。中国汽车工业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年销售量已达720多万辆,名列世界第二;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至2006年底达到了498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5.2%,其中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2925万辆,增长23.7%。民用轿车保有量1545万辆,增长27.2%,其中私人轿车1149万辆,增长33.5%。这种种无可辩驳的数据表明,中国汽车工业已到了高速增长期,而不是什么“发情期”。
如果非要用与性有关的字眼来概括中国汽车工业,窃以为,中国汽车业目前正处于激情期或者是成长期,而不是什么“发情期”。
激情和发情虽然都有亢奋表现,但是激情之中含有理性。这从下面一些事例中足可得到证明:
其一,从整个行业来看。中国汽车工业自1956年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算起,到1978年,汽车在计划经济的禁锢下,一直作为生产资料对待,不能得到快速发展,使得它在22年时间里,全国汽车销量加起来还不到100万辆。直到改革开放后,它才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1994年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将其列为生活资料而不是生产资料,并“鼓励汽车进入家庭”之后,长期捆绑在汽车身上的枷锁被打开,它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继1993年底首次超百万辆,达到112.7万辆之后,仅用了7年时间到2000年底,便再次增长百万辆,达到208.86万辆。随后增长百万辆的时间越来越短,达到第三个增长百万辆仅用了三年时间;达到第四个增长百万辆仅用了两年时间,直至2006年总的销量达到721.6万辆,同比增量达150多万辆。这一年,仅增长量就相当于2005年印度全国的汽车总销量。
中国汽车业的这种激情,除了政策支持的激发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于自身的理性思考。中国入世前,人们大喊“狼来了”,对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十分担忧,认为“洋大鳄”将大举进入中国,中国本土汽车业将不堪一击。其结果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但没有被吃掉,反而在入世之后的第一年出现了“汽车进入家庭元年”,紧接着又出现了两年“井喷”。这一切,与中国汽车业奋发向上,不甘心作“亡国奴”有直接关系。试问,如果中国汽车业现在还处于无目的的盲目“发情期”,它能有这样的表现吗?
其二,从企业来看。不可否认,中国120多家汽车生产厂家和众多经销商中,在整个汽车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面对诱惑,的确出现了“买一辆车送一个冰棍”之类的急功近利的现象。这种做法,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厂商自身的长远利益。但是,对此,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它:
首先,在竞争的环境下,面对竞争对手不断挤占市场份额,谁能无动于衷?出现一些无序行为,在所难免。更何况,他们的有些互相竞争做法,对消费者来说,并非全是坏事。比如近几年的互相降价行为,虽然让一部分消费者今天买车明天厂商就宣布降价几千上万元,使得车子的保值率大打折扣,但从整个大局来看,车价降下来对消费者不是好事吗?难道我们愿意花20多万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花几万元就可以买一辆桑塔纳吗?
其次,整个汽车厂商中,并非人人都是非理性者。说实在的,不管他人如何评价,记者一直认为,一汽竺延风前些年喊出的“耐得住寂寞二十年”之语,放在许多同行浮躁的大背景下,它不失为一个相对真理,说明一汽是理性的。早几年,长安的市场份额曾一度超过东风,记者采访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克己时,他就说,“在我们的计划中,强调的是台数,是利润,而不是份额。我们不用份额来考核”,“在销售收入上,东风商用车始终是行业第一”,“现在,我们正在追求一种独特的、别人不能模仿的模式”。几年过去了,前些天,记者碰到东风公司党委工作部宣传处长张方晶,他在介绍东风公司有关情况时,无意中说的“东风坚持赢利性成长”一句话,再次触动了记者的神经,而且表明东风公司矢志不渝坚持着这个理念。东风公司去年销车93.2万辆,接近百万辆;同比增长率达到27.89%,超过行业平均增长率2.7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达到1387亿元;中重型载货车销量占行业第一名,轻型商用车名列行业第二,整个汽车销量在行业中稳排第三名。但是,时到今日,东风公司对此仍保持低调,并没有像“发情者”那样刻意地对外大喊大叫。究其原因,就是东风公司近年来“坚持赢利性成长”,不与他人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而重在练内功,重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上下功夫。
在“大好形势”下保持冷静者,全国汽车行业中何止一汽、东风两家?
其三,从即将举办的上海国际车展来看。别的不论,仅就跨国公司把“全球首发车”拿到中国来展示,就反映其很理智,很明智。平心而论,北京车展也好,上海车展也罢,与世界五大车展的水平还相差很远,但人家老外为何要将“全球首发车”拿到中国来?他们看中的不是展会本身,而是中国的庞大市场,是明天。虽然老外不是中国人,但他们几乎在中国全部有合资公司,也算得上“半个中国汽车人”了。拥有话语绝对权的老外不“发情”,他们的合资公司还会“处在发情期”吗?
记者和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总爱使用一些过头的、噱头的、无厘头的语言。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仅用一两个反面的负面的事例就妄作断言,把整个行业或某个企业说得一塌糊涂,甚至故意选用与性有关的字眼,就显出“写字人”的浅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