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的感情纪念册——刘若英
从来害怕过生日的我,写了《生日快乐》的一篇短文,没想到有一天会变成电影。
多年前,我曾写过“节日是让幸福的人更幸福,孤独的人更孤独……”,如果说“生日”不只是一般节日,而是个属于自己私密的日子,那么,每当这一天来临时,我应当期待的是什么呢?
悲观的人会问,“生日怎会快乐?人,生来是受苦的。”
乐观的人会说,“生日当然要快乐,可以一年一次当上唯我独尊的主角,众人为你安排节目,为你高歌着——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而我这个极度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又应该怎么来面对每年一定会发生一次的生日呢?我当然想要快乐,不能只是每年一天,虽然我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快乐,一点点就好……
自从看到这些照片后,我常常望着他们发愣。那些瞬间,记载的不只是一部电影的须臾,更多的是故事以外,电影以外的零碎片断,我那段时间生活的体验。
有快乐,有悲伤,不只是一点点。
剧照师叫鸿飞,不,我应该称他为摄影师。我对他的第一个记忆是,拍女主角大学外景地,大伙呆在同一间房休息,有点挤。想要片刻宁静的我开了另一扇门,空荡荡的女生宿舍,正当中坐着一个高大的男生,低头看着书。就在我转身不想惊动他的同时,他缓缓地抬起头,什么也没说,把椅子挪向了角落,把另一个角落让给我,或者应该说,留给了我……
他的话极少,跟他谈话的机会更加少。
开拍没几天,他走来,对我说“原来这个故事是你写的,你脑子里的画面是什么?”
我愣愣地看着他,没有回答,他点点头,走了。
从那之后,他的镜头不指向大家所期待的激烈情节,而是两个不需言语就能沟通交流的心灵……我知道他懂了。看着那些照片时,有时感受甚过于我当时所能表达的。那约莫是因为光、影、时间被冻结了,情绪因此被精炼了。
快杀青的一晚,现场很喧哗,正好我们站在一起,想要打破沉默的我说:“不好意思,我很难拍喔。”
“我拍到一些照片,感觉你整个人好像不在现场,呆愣愣的,你在想什么?”
我笑着回答他,“哈哈,被你抓到了,我的灵魂去火星了……”
他又笑了……接着他说:“你的确像是外星来的。”
生日能不能快乐?故事很早就写完了,电影也拍完了,我仍旧没有答案。但是鸿飞的照片告诉我,有些情感虽是瞬间,却是永远。故事很淡,照片颜色很淡,但是,缓慢的流失有时候比浓烈地爆发所带来的震撼更具杀伤力!!他用苍白的影像替代了表面无声的我,大喊出我对爱情激烈迫切的渴望。
内心奔去的方向并不一定是目光投射的方向,就像这些照片所呈现出来的……
最后,恕我把这本书当成我自己的感情纪念册。(请注意,不是感情毕业册喔)。
谢谢张姐懂得这个故事的底层深处,将埋藏在湖底深处的情感浮出了水面,变成剧本:曾志伟先生,在这个只有大卡司大制作才有票房机会的电影环境下,说了一句“不够的,我
出!”;马楚成导演忍受我这样阴晴不定的演员;古天乐先生在表演处理上永远站在我这边;(没有被列名的,别生气喔,这不是得奖感言),还有更多参与的工作人员偷偷流着眼泪、滴着香港盛暑下的汗水之外,还得忍受我的吹毛求疵。
每个作品都有他自己的归处跟生命,这部电影的结果会如何,我不去想,但是在这个很难感动人以及受感动的年代里,我们还能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一点点的感动跟快乐,我自私地想,对我而言,这肯定比过一个生日要快乐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