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动态 正文
中学生晚睡早起疲惫不堪 减负困局背后的幽灵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4-17 09:53:21

  东北网双鸭山4月17日电 成都市教育局公布中学生课外活动调查结果,建议学校多开展课外活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习太累了,作业太多了,休息太少了,快要累死了!”这样的话出自一名初中生之口,但这样的字句也出现在了成都市教育局日前公布的《成都市教育局关工委关于中学生课外活动调查的分析和评述》中。

  前不久,关工委围绕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92%的高中生每天早上5时30分-6时30分左右起床,78%的学生晚上11时30分后才睡觉,44%的高中生、57.5%的初中生中午在做作业,周末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延续,学校的课外活动少之又少,因而中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太累、太痛苦。

  调查篇

  早5晚12除了睡觉就是学习

  从关工委关于中学生课外活动调查的分析和评述中可以看到,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92%的高中生每天早上5时30分-6时30分左右起床,78%的学生晚上11时30分后睡觉,有极少数要到凌晨1时-2时才睡觉。到周末,有23%的学生要参加学校补课,45.4%走进校外补习班,15.5%请家教进行强化辅导,只有16.1%的同学没有参加任何补习和培训。双休日的课外活动内容多数成了课堂教学的延续。

  调查指出,从学生起床、睡觉时间,作息时间,中午休息时间,以及双休日课外活动时间,均反映出众多学生每天都要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

  学习时间太长活动时间太短

  “学校根本没有开展任何课外活动,只有下课10分钟,还要赶快跑去解手。”“学习真苦啊!累啊!压力大啊!痛苦啊!耍的时间都没得!就是学习!学习!学习!”调查中,学生们对学校开展课外活动以减轻学习的压力表现出强烈的渴望。

  但如今的现状则是,学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太长,用于活动的时间太短。调查显示,有63%的学校没有固定的课外活动安排,仅有3%的学校每天坚持一节课的课外活动。73%的学生和60%的老师认为,每天参加一定时间的课外活动很有必要。

  “课外活动放松了心情,让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同时增加了生活乐趣,放松了学习压力,对学习有帮助。”38.7%的学生希望每天都有一节课外活动课。

  原因篇

  升学压力下课外活动可有可无

  记者昨日采访了成都多所中学以及多名初、高中生。无论老师还是学校管理者,均无奈地表示,虽然都想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迫于保证教学任务而希望多争取点时间,那些关于课外活动的想法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也被错误地认为“可有可无”。

  成都七中一名班主任以高三毕业班的教学任务举例说,现在每天的时间从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做题、分析试卷等,就算给学生安排了课外活动,学生在紧张备考的情况下,也没有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除非不参加高考。

  记者发现,升学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没有时空平台,让学生课外活动很难在校园里真正开展起来。一些学校对课外活动的安排很随意,疏于管理,以致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课外活动是“自愿参加”,部分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顺其自然”,以及“随便占用”。

  老套课外活动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调查还公布了一组关于学生参加学校每年开展的传统课外活动的数据:有24%的高中生、27%的初中生参加了艺术节,有14.7%的初中生和9%的高中生参加了科创节或科创制作比赛。

  “学校除了搞运动会、艺术节什么的,好像就没有什么新内容了。我们想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石室联中一名初二女生说,前不久,学校搞了一场校园大庙会,赢得了全校同学的一致好评。

  采访中,多数中学生表示,之所以不想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是因为活动太老套,没有活力,有的活动只是走走过场,没有一点新意。他们建议,学校应设计一些适合当代中学生情趣和特点的课外活动,让课外活动能真正给大家带来乐趣、减轻压力,同时增加学习的源动力。

  措施篇

  学校组织每周来几次课外活动

  针对调查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关工委特别提出抓好学生课外活动的建议。

  建议指出,应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教师参与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奖励权重。建立专项的体育活动督导制,用以保证课外活动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周开展2-3次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逐步实现保障学生每天有一小时锻炼时间的相关规定,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内成长环境。“目前学校课外活动不够落实的根子在应试教育,要把学校、教师、学生从升学压力下解放出来,出路在教改。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解放学生疲劳的大脑和手脚,要依靠学校、教师落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相关规定,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作业要少而精。”

  建议特别呼吁,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为建立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成长的良好育人大环境而共同努力。

  面临升学课外活动更是不能少

  对初三和高三学生来说,在面临最直接的升学压力下,他们又该怎么办?是一心学习,放弃所有活动,还是两者兼得?

  川大学工部副部长格桑教授给了学生和学校一个肯定的答复:初三和高三的学生更应参加课外活动!他认为,定期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在升学中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好办法。“面临升学、面临考试,大家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如果每天还闷在教室里,进行着教室-卧室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备考、迎考。”

  格桑教授建议,学校应每天组织学生进行半小时左右的体育运动,如晨跑等,再开展半小时左右的心理运动,如师生间的心灵沟通等。这样,从身心两方面来为考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帮助他们有一个好的发挥。(记者王迪)

  减负困局背后的幽灵

  学生喊累,恐怕很难让人感到意外。应该说,这是整个中学生“累”的缩影。而中学生的“累”,正是减负困局的折射。

  减负困局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要全面认识之,不能囿于教育本身,而要看到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如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以为,减压、家长增忧,学生开心、社会担心的背后,就是教育功名化价值取向的结果。不少家长乃至教育界人士都把能否培养尖子生、名人、官员作为衡量教育价值的尺度,那么,选官拔才自然成为判断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但这种尺度却是科举幽灵在当下社会的表现。如此一来,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必然产生诸多扭曲的现象,减负自然成为空中楼阁。

  减负困局的背后,还与家族化的价值取向有关。在我国,家庭带给个人的利益最大,影响也最深。传统教育中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深层次动力就是光宗耀族、光耀门庭。到了现代,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拥有无法消除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希望子女或成大人物,或有大收入、大成就。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期待含有家长的教训和经验在里面,但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任何期待都是把子女当作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家长已经患上了关怀强迫症。可以想象,在这种状态下,减负岂能不成困局!

  减负不仅是教育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师生关系紧张,以考为本的僵化学校管理机制,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已成为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准确地说,减负不仅是减轻作业负担、课业负担、考试负担。观念的转变才是真正的减负。最重要的是抛弃教育价值观的功利化。教育价值观是各种教育思想的起点,是一种对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一般看法,犹如无形的紧箍咒,自动规范着人们的教育选择。只有站在反思教育价值观的高度,落实到培养什么人这个核心问题上,让教育价值观去功利化,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如果教师只关心少数学生的利益,只关心教育对学生和自己的眼前价值;如果每个家长只关注子女眼前的分数排名,如果……那么,我们就只能在减负的迷宫里打转。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