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港片迎合内地渐失特色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4-17 08:53:25

  15日上午9点半,香港电影金像奖组委会负责人唐季礼、庄澄、陈嘉上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他们一致认为,香港电影救市之路异常崎岖。采访中,虽然他们不愿意承认香港电影衰败,但是香港影业今不如昔的事实谁都无法否认。从外部情况看,香港人追捧香港电影的热情早已不再,票房数字从十多亿元下降到现在的三四亿元。从内部环境说,大批香港导演似乎江郎才尽,他们正以惊人速度退步。

  迎合内地影市特色渐失

  通过放宽政策,开放合作配额限制,让香港电影利用合拍方式,取得内地发行资格,内地与香港民营公司携手拍电影如今已经形成一定气候。近些年,香港电影业将重心由香港本地与东南亚逐渐转向了内地。在得到内地影市的同时,香港本地影市却迅速萎缩。近年来大卖的合拍片《功夫》《神话》《头文字D》等,内地票房都是香港的几倍。

  香港电影业为了紧紧抓住内地市场,在创作上走折中路线,毕竟电影需要适应内地环境。所谓极具香港本地特色的类型片纷纷“改头换面”。逐渐,不少港产电影开始显得不伦不类,如同经过改良、适合“贵宝地”的“四不像”小吃。从而形成了厨师有苦衷,食客也吃不爽的尴尬局面。香港演艺人协会负责人唐季礼认为,这确实困扰着不少电影编导。

  香港导演才华集体下降

  香港电影经典作品众多。曾几何时,它们导演的名字在影迷间传颂。近年来,关锦鹏《长恨歌》、徐克《七剑》、严浩《鸳鸯蝴蝶》、许鞍华《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些大师新作却很难让影迷满意。就算是怪才大导王家卫,其创作时间之长,耗资之大,对于电影产业来说,除了出国获奖外,也并无多大贡献,就更别指望什么票房收入。他的《2046》与昔日经典《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更是无法比较。

  纵观香港影坛,大批导演正处于一种才华集体下降的阶段。只有杜琪峰、刘伟强等中坚还在闪光,新导演中只有彭浩翔一人鹤立鸡群。相比上世纪80年代,香港影坛台前幕后群星璀璨的局面,现在只能用江河日下形容。香港电影金像奖董事局副主席庄澄说:“繁荣应当是一种整体现象,而非个别突出。今年的香港影坛虽然也有上佳的力作,但是可惜太少了。”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