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常常比惩罚更有效
小约翰`洛克菲勒,全世界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
洛克菲勒共有5个儿女,家庭财力远非普通人家可比,但他对儿女的日常零用钱却十分“吝啬”,规定儿女们的零用钱因年龄而异:7、8岁时每周3角,11、12岁时每周期1元,12岁以上者每周2元,每星期发放一次。他还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还可递增5分,反之则递减。同时,孩子们能做家务事还可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例如,捉到100只苍蝇能得1角,逮住一只耗子得5分,背菜、垛柴、拔草又能得到若干奖励。后来当副总统的二儿子纳尔逊和兴办新工业的三儿子劳伦斯,还主动要求合伙承包全家人擦鞋,皮鞋每双5分,长筒靴1角。当他们11、12岁的时候还合伙养兔子卖给医学研究所。
儿女们外出上大学后,洛克菲勒规定他们的零用钱与一般人家的孩子不相上下,如有额外用途必须另行申请。喜欢吃喝玩乐、交女朋友的四儿子温斯格普有一次欠了账还不了,因为父亲坚决不予理睬,只得向大姐暂借救急。后任大通国民银行总裁的小儿子戴维,读大学时,也一样恪守家规。有一次放假回纽约,同行的一位同学看到他在记账:这罐饮料多少钱,那道菜多少钱,都感到十分惊奇。
洛克菲勒由于宗教信仰自己不抽烟,也不赞同儿女们抽烟。规定20岁以前不抽烟的儿女可得到2500美元的奖金。当他发现大女儿巴博抽烟后,劝她戒掉未成,就毫不客气地取消了这笔奖金。
这个伴随有明确奖励措施的家规,传授给了孩子金钱的意义,以及怎样明智地花钱。同时,在金钱的激励下,孩子学会了节制和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了一个目标而自律。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从中得到教诲:要为有价值的事情而奋斗。
朋友,你的家庭是否也有一些明确的家规,奖励并强化那些良好的行为呢?
“强化定律”的基本意思是:一个产生了良好效应的行为,将会重复出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他就会倾向于重复这个行为。相反,如果某个行为产生了这个人不喜欢的后果,他就会倾向于减少或终止这个行为。比如:沙莉某天穿了一件与众不同的新裙子。相反,如果新裙子引起同伴们的嘲笑,那她今天倾向于不穿这条裙子。可以说,奖励是正向强化,而惩罚是负向强化。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说家长要奖励和惩罚并用,但聪明的家长如果能够善用奖励,其效果可能要比惩罚好得多。
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更高的责任心,但是,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一位母亲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自觉地每天刷牙,或者主动收拾自己的衣服,或者讲究用餐礼节呢?如何教会他更加负责地花钱?如何解决孩子不断迟到的问题?为了让孩子改掉那些令人讨厌的习惯,比如无所事事、马马虎虎或者是明显的懒惰,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年幼的孩子自制力差,他们会因此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父母去惩罚他们恐怕不是明智之举。想要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可孩子通常不会主动想起去收拾玩具,父母就要求他去做,可是他可能觉得这并不重要。如果说父母因此而惩罚他,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即使他去做了父母要求做的事情,也是非常不情愿的。如果亲子互动形成了这样的模式,等孩子年纪大一点,孩子会对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另外,年纪小的孩子自我评价还没发展好,他们的自我评价是完全建立在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上。如果全心全意经常接受父母的负面评价,对他们的自尊心是一种创伤,很难想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个自信的人。所以家长要慎重对待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尽量少地批评和尽量多地表扬会让孩子受益无穷。家长完全可以采用积极正面的方法,运用“强化定律”的正向强化,也就是“奖励”手段,鼓励孩子重视并发展正确良好的行为。洛克菲勒的家规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想法。
奖励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像。我们都知道,马戏团的动物就是被强化训练出来的。现在,人们通过巧妙运用奖励的方法,甚至教会动物去完成实际上应该由人类完成的高级技艺。在美国,一只鸽子学会了如何检查流水线上移动的半导体零件。它能仔细检查每一个经过眼前的零件,把有缺损的零件从传送带上叼衔出来,为此这只鸽子能够得到一小把麦子作为奖赏。这些成本低廉的麦子,就能保证这只勤劳的鸽子整天端坐车间,全神贯注地工作。
奖励无所不在。其实,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建立在某种奖励强化的体系上。作为成年人,我们每天工作,在同末或者月末,获得工资报酬;勋章颁给勇敢的士兵;纪念奖杯给成功的人士。回报使负责任的努力变得值得,这就是成人世界运转的方式。
不幸的是,很多父母本能地不愿使用奖励的方法,可能他们把奖励看在了“溺爱”或者“贿赂”什么的。这跟我们的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东方人号称情感含蓄,称赞是不肯轻易出口的,怕表扬了会让孩子骄傲。这样做非常遗憾,我们最成功的教育手段之一,因为一种观念上的误解而被大大忽视了。
想像一下,某一天,当爸爸下班回家,孩子帮爸爸把拖鞋拿过来。爸爸高兴地说:“哇!今天宝宝这么乖呀,把爸爸的拖鞋都拿好了。谢谢!”爸爸于是亲了亲他。第二天,当爸爸回家时,孩子又帮他把拖鞋拿过来了。宝宝偶尔拿拖鞋的行为,因为爸爸的称赞而被强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不要吝啬自己的称赞和奖励。当孩子自动做了某件事情,比如你洗盘子、倒垃圾,请给他们恰当的称赞,给我他们精神上的鼓励,这些鼓励对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非常有效。奖励就是那么神奇,远比惩罚和威胁更为有效。
当然,随心所欲的奖励不会令你达到目的,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要让奖励式的强化方法取得全部效果,必须遵守若干具体的原则。
原则1:奖赏必须迅速给予
父母经常会做一些长期性的许诺,这种奖赏的方法是错误的,很少能够取得成功。对一个9岁的孩子承诺,如果他今后努力学习,16岁时可以得到一辆汽车,这种奖励通常不会开花结果。对2、3年级的孩子许诺明年夏天去外婆家旅行,以换取他们今年1年的良好行为,他们根本不会受这种诱惑的影响而变得听话。如果玛莉7月份保持房间整洁的话,她在圣诞节会被奖励一个新的洋娃娃,这样做也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孩子既没有那份智力,也没有那么成熟,能够在心中日复一日地记住一个长期的目标。
动物的实验证明,迅速给予奖品比迟给奖品有效得多。奖赏应该在行动发生后大约两秒钟内做出。如果有1块奶糖正等在终点的话,一只老鼠会更快认识迷宫中的道路,比过5秒钟以后再放糖要有效得多。虽然孩子们比动物能忍耐更长的时间,但是奖励的效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明显减弱。
原则2:奖品不一定是物质的
任何回报,如果一个人认为是值得争取的,都可以用来强化他的行为。
对动物来说,最明显的奖励是那些能够满足它们生理需要的东西,但对人类来说,有着比生理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有时候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奖励更为有效。例如,一些孩子更愿意得到一句真诚的赞美,尤其是大人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表示赞许。这常常比10美元的钞票更有激励的效果。
许多孩子和成人一样,对别人想些什么和说些什么有着敏感的兴趣。因此,口头奖励常常成为对人类行为最强烈的激励力量。夸奖应该贯穿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全部。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于频繁使用“不要”这个词,一生中,他们会将上百万个“不要”强行塞进孩子的耳朵。其实,当孩子做出自己所期待的行为时,父母应该及时地奖励和夸奖孩子。
原则3:奖励不能滥用
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会发现奖励失去了作用。他们抱怨说:“每次我的孩子做了我们要求的事情,我们总会奖励他,可为什么奖励越来越不灵了呢?”
仔细想想,有没有家长滥用物质奖励的疑问值得我们注意。如果父母在孩子第做一件事情之后都给予物质奖励,很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觉,孩子往往形成了一个“我每做一件事情,都应该有个奖品”的联想。很简单,孩子偶然倒了一次垃圾,妈妈为了感谢他,给了他5毛钱。在一个星期内似乎奖励起到一作用,因为孩子每次都去倒垃圾。但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将倒垃圾与5毛钱紧紧联系起来。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如果妈妈偶然忘记给钱,孩子会觉得不公平,当然不会再倒垃圾了。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妈妈可能要给他1元钱才能重新强化他的倒垃圾行为。其实在这里,物质奖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而物质奖品,是有不同级别的,而且对孩子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有的奖品就完全失去了作用。也许到了某一天,孩子会觉得5毛钱太少,他觉得没必要为了5毛钱去倒垃圾。父母可以层层加码,但如果真是这样做的话,奖励也就失去了意义,奖励恰恰鼓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以拒绝倒垃圾来要挟,企图得到更多的利益)。
不恰当的奖励不表现为父母在孩子做出某个行为之前的许诺。很常见,比如孩子赖床不起,妈妈说:“宝宝快起床,你要是现在起床,妈妈给你两块巧克力。”孩子起床了,得到两块巧克力。我敢保证,第二天孩子更要赖床,困为是妈妈教他的,赖床就有巧克力吃。滥用奖励,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
原则4:奖励要具体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赞扬,言辞要具体准确,指向要清晰,切忌概括笼统。
例如:宝宝开始自己学着穿衣服了。
妈妈A竖起大拇指:“宝宝会穿衣服啦!真棒!”
妈妈B竖起大拇指:“宝宝真棒!”
妈妈A的大拇指让宝宝知道为什么会获得赞扬,就会加强自己穿衣服的兴趣。妈妈B则是笼统赞扬,使孩子不知所指,就会弱化鼓励的效果。
妈妈A的赞扬公正客观,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是要坚持做好的行为,孩子会自然地以此为标准。妈妈B的赞扬夸张不实,可能误导孩子,使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反而可能导致任性和自负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谨记:应该夸奖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抽象的行为。夸奖的应是孩子的行为、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而不是孩子的情感。
夸奖和奖励是教养孩子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子有方的父母会寻找一切机会使用它,因为他们懂得正向强化要比逆向强化更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下面这段小亨特和妈妈的对话,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和提醒。
妈妈去洗漱间时,看见儿子亨特的牙刷又在漱口杯外面,便叫他:“亨特,你怎么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中吗?“
亨特正在摆弄自己的玩具,听见妈妈的话心不在焉地回答道:“知道了。”
妈妈看见儿子并未在意,便想加强一下“训导”的效果:
“亨特,你过来一下。”
“干什么?”亨特很不情愿地放下玩具走了过来。
“把牙刷放进漱口杯里。”
亨特很快地放好牙刷,转身就走。
“以后要记住。”妈妈再次强调。
“知道了。”
第二天,亨特把牙刷放到杯子里,但母亲并没有在意。到了第三天,牙刷又出现在了桌子上。
“喂,亨特,你又忘了把牙刷放回去,怎么搞的?”
“我以为你忘记了。”亨特说道。
“为什么说我忘记了?”母亲亲疑惑不解。
“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回去了,你什么都有没有说呀?!”
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常常毫不含糊地指责,但当他们纠正错误、做出好的行动后,我们却往往疏忽了对他们付出的努力的肯定,这样,孩子往往会失去巩固自己的成果的兴趣。
让孩子在愉悦中学会好的行为比在受责备的不快中学习好的行为要容易得多。这就是正向强化,即奖励和夸奖,比逆向强化更加被聪明的爸爸、妈妈所推崇的秘密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