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我的千岁寒》,一部半成品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4-13 08:30:36

  编者按:王朔新书《我的千岁寒》一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迅速走向极端,赞者称为传世之作,贬者斥之狗屁不通。对一部作品的最终评价也许要到百年之后,但不妨先将看客观点呈出,活跃一下文学批评气氛。

  《我的千岁寒》不是小说,也不是杂文,而是杂烩。从篇目上来说,分为六个独立成篇的章节。其中《宫里的日子》和《妄想照进现实》是剧本,《与孙甘露对话》是讨论中国电影,只有文献价值。《唯物论史纲》是王朔的私人思想笔记,记载的是他研究《时间简史》和《初中物理教材》的心得。

  作为一名作家,王朔在这本书里称得上作品的是《我的千岁寒》和《北京话版金刚经》。创作的基本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用现代语言再现经典。《我的千岁寒》走得稍微远点,已经不仅是重新讲一遍故事,而是有所发挥。这篇作品惟一值得肯定的是在语言上的尝试,王朔想创造一种全新的“王氏语文”,按照他的设计要求,这种新的中文应该有很强的表现性,含意之间高度粘连又能持续变化,总体上追求一种语感上的超速。我个人肯定他的这种创新精神,但是觉得他并没有耍好。他的中文速度和转折如此之快,以至于拉破了这些字词,打破了它们本身在意象上的含义,弄得粉碎。

  而中文不需要粉碎,中国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一字而非词为基本单位。每一个字自具圆满,含义丰富。一个字放在那里,它就具有了所有可能和所有含义。因此,中文行文需要把这些坚固而闪亮的文字之珠串起来,而不是断开去。也就是说,只能在组合之中发现新的美感,而不是试图把字词还原成一个个彼此独立的个体,让单独的一个字体现出某个新的角度和新的力量。王朔在方向上就不大对头,所以他的新语言除了炫目的速度感之外,下面什么都没有,甚至都不美。

  在叙事上,《我的千岁寒》在开头的一部分尚可,看得出王朔当时有雄心壮志要用自己的中文重新写一遍《六祖坛经》,其中不乏丰富的想像力和博闻强识,甚至称得上是有趣。但是,随后王朔笔力不继,把整个五祖传心的故事按照电视剧的套路写了出来,而且还是分镜头脚本,这一部分他应该很熟,毕竟是编过《渴望》和《编辑部故事》的人。在我看来,《我的千岁寒》就是半成品,还远未完成。中间用剧本充内容,两头用王氏语文把人侃晕,其实什么都不是。可以看出王朔的敷衍,这种叙事方式根本就不是手法上的变换,而是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衰竭,所以写个开头就回到老路上去,痛痛快快地用电视剧剧本讲了一遍《六祖坛经》,而不是坚持用他自己的语言写下去。我想,他已经没有了这种力量,也没有了这种激情,更没有创造力能使文本飞翔在《六祖坛经》之上,造出自己文字的镜像世界来。

  《北京话版金刚经》可以得四个字评语:狗屁不通。

  不单佛法不通,物理学哲学一概狗屁不通。以为文字张狂一点,语速快一点就是亨利·米勒了?老亨利自身的哲学世界观是早已经建立完成封闭的,他不需要四十多了再去读什么《金刚经》、《时间简史》外带初中物理学,最后弄出一锅煮不烂嚼不动的杂碎来。也正因为他在心灵世界内的统一,所以他一本薄书里的每个句子都能打中读者的灵魂。

  这书的毛病就在于作者在该念这些书的时候根本没有好好念,人到中年了出来乱解一气,其情形类似什么哲学方法解决“四色问题”,拿了把扁钻就想开银行金库大门。谈论哲学、佛教、物理,这不是王朔的强项。但是王朔也未能免俗,想用这本书证明自己已经悟到了点什么。顺道就可以到高台上坐下,然后等着死后封圣。《我的千岁寒》如果是韩寒写出来的东西,那么我完全可以接受,他还在胡乱着探索着,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的确可以称之为“千岁”了。但是这居然是老王写出来的东西,这就让人惊骇了。就这种东西还有尹丽川、大仙出来叫好,还真当老王穿了高科技分析材料的新衣服啊?靠这种东西想万岁,我看难点儿。

  老王光着腚呢,这就是我看《我的千岁寒》的结论。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