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珠海特区报》消息称,教育部门明确表示将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原则,遏制择校之风。然而,不少市民仍想尽办法让孩子就读“名校”。笔者在理解这种“择校崇拜”的同时,也有一种隐忧,如此盲目从众,不是一种教育理性行为。
教育学上有一个词,叫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孩子的智力特点、学习成绩和个性发展区别很大。而各所学校的教育特点、教育专长也是有区别的。结合孩子的兴趣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合个性发展的学校,特别是要结合家庭经济条件进行合理教育投资。这种实事求是,也能结出教育硕果。
可现在的择校成了“名校崇拜”,那些升学率高、具有良好教育名声的学校更能得到家长认同。于是好学校就呈现资源拥挤、僧多粥少,必须依靠条子、票子和门子。
我的一位教育界朋友告诉我,他任教的班内有将近80个学生,班主任根本没有精力去关照那些成绩不太好的二三流和末流学生。也就是说,那些疯狂择校的家长得到的教育资源硬件是优秀的,而教育软件,比如教育爱心、耐心和真心,以及循循善诱的辅导,却大打折扣了。家长花了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回报。
孩子成绩如果不够好,在“精英团队”中,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成绩优秀的同学相比,差别很大,精神压力也就大,竞争环境就很残忍,这种教育冷淡对于孩子的压制和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有不少择校的孩子因为父母要求过高,而走上了抑郁、自杀之路就是惨痛教训。
择校是改革开放后家长们教育意识的觉醒,觉醒是好事情,可如果不择手段,失去理性,同样隐藏着教育危机。
退一步讲,如果不去优质学校,而去一般学校,学习压力不是太大,得到的教育关心更多,得到的教育鼓舞和成就感更多,在这种实事求是的轻松环境中,孩子也能成功。
特别是未来几年,珠海市为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借读倾向,重点高中也将打破原有按考试成绩录取新生的方式、改为按“人头”招收一定比例的初中生。据市教育局长钟以俊介绍,“届时,市一中等4所全国示范性高中共拿出不少于招生计划的20%名额,均衡分配给各个初中。再过3年,将拿出60%-80%的名额均衡分配给各个初中。他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今年小学升初中时应避免跨学区入读”。可以预见,再过三年,全市的学生们,在冲刺重点中学的进程中,得到的机会和通道就非常宽广、自由了。
就是在家门口的普通、弱势学校求学,孩子如果刻苦学习、认真读书,跻身重点学校的概率也非常大。而那些拼命择校的学生,因为自身的竞争对手比较强,要获得重点中学的入门证,比那些弱势学校的难度和成本还要高、大。花了钱、跑了路,最后却不能优先考入重点中学。
“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简便的不仅仅有一条”,家长何必疯狂择校呢?奉劝疯狂择校的家长,与其攀比,不如理性;与其不遗余力,不如实事求是;与其急功近利,不如平常心态。如此,孩子的教育发展也能得到好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