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在上海进行的4000户入户调查显示,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这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现实,也促使人反思:为什么连工人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成为工人?因为,工人地位太低,看看当今的文艺作品就知道了。
现在的文艺作品有多少工人题材?以电视剧为例,充斥荧屏的多是帝王将相、嫔妃太监、遗老遗少,过去的达官贵人,今天的小资白领,改革时代的大款暴发户……就是缺乏我们这个高歌奋进的时代里应有的那些做了奉献的人物,以及回荡在他们头顶上的那种激扬的声音。
“现在工人题材不流行了。”一些出版社一听说是工人题材就将书稿拒之门外。我亲历过这样的情形,我想,我的遭遇也绝非个案。
如今以满足感官刺激来追求经济利益的作品大行其道,有其必然。但它们能够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吗?以上海题材创作为例,作为近代中国史样本的上海,哺育了中国的现代政治、现代商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制造业,又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其间隐藏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惜如此辉煌的题材库,竟然很少发掘反映。反观今天的旧上海题材创作,不是资本家就是黑社会,离真实的上海相差何止是十万八千里!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奢靡阴暗、尔虞我诈,就是少见真正激荡人心的上海故事――无论是与外国殖民资本争利争市场的民族资本家崛起的故事,还是为了人民翻身解放不惜牺牲的先烈故事,似乎整个旧上海就剩一个张爱玲值得一提了……
现在的文艺作品题材,只见老板,不见工人。工人地位的沦落,正是社会太过浮躁、太追求虚荣奢华的表现。到了该把眼光从帝王将相、老板大款等身上移开的时候了。普通劳动者,不应被遗忘在文艺的角落里了。
文艺应责无旁贷地把视点投向广大的普通人,再建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欢乐与困苦;告诉他们希望之所在,解决困难之方法;告诉他们我们的社会永远都有他们的位置,只有他们的生活地位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