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动态 正文
“杠箱会”失传百年后重现京城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4-10 08:51:56

  东北网双鸭山4月10日电 100年前,老北京有一种独特的民俗消失了,它就是“杠箱会”,和许多消失的风俗一样,100年来,人们对它已经淡忘。可是,今天,当我们重新欣赏“杠箱会”的时候,历史的魅力让我由衷地感叹,100年后,“杠箱会”重回现实,它神秘、古老,让我们心驰神往……

  “杠箱香会”演出

  两个商贩打扮的人担着扁担先行,后面是四个衙役高举“肃静”“回避”牌,手拿铜锣开道,“咣、咣、咣”三响一停。接着是八个武生,两人一组,各用竹竿抬着一个木箱。四只箱上挂有铁环、会旗和铃铛,走起路来竹竿颤动,环铃声交错。再往后看,两个人用一根竹竿抬着七品县官走来。县官颤悠悠地坐在竿上,一手捻须,一手扇扇,好不得意的样子。四个衙役、两个捕快压阵,手拿杀威棒、长鞭和镣铐。

  绕场一周后围出空地,四组抬箱子的武生分别进场献技。这技术讲究的是抬箱子的人要不断变换身形,上脑旋、串肩、单缠腰、元宝大顶、矮子走、倒立、翻跟斗、单脚托竿、劈叉等等。可不管人怎么换姿势,箱子不能着地,手不能扶竿。抬箱的演完了,县官就出来开始审案,多是些滑稽可笑的案子,要的就是博大家一笑。

  等到演也演了,审也审了,在人们的笑声中,队伍按照原先的顺序绕场一周下去。这热热闹闹的一档“杠箱香会”就算结束了。这是4月6日在崇文区白桥大街隆安寺内举办的一场失传绝活“杠箱香会”恢复演出时的情景。

  “杠箱香会”的历史

  什么叫“香会”?以前把到寺庙里焚香祈福的人称为香客,香客们每年都会在特别的时期云集在一起,这些时期就称为“香会”。香会都有碧霞元君的神位或神像,也就是说,都有一个香炉。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东岳庙供奉香火义会碑记》介绍,该会的宗旨是“为神制冠服仪物,并斋醮香烛纤纸毕具。及期,则张鼓吹,具亭幔(为神像而备),斋戒熏沐,共匐葡神囗九顿首焉。”所有这些活动,就归纳为“供奉香火”。

  “杠箱香会”,又称“杠箱会”出现在清代,是皇家举办的香会中兵部的助兴仪式。除了兵部的杠箱,还有礼部的中幡、户部的秧歌、工部的石锁、吏部的双石、刑部的棍、老太府的花坛、掌伙司的狮子等。这些官署举办的活动统称为内八档香会,以跟民间的香会活动区分。

  这种活动在清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并开始在民间流传。

  慈禧太后和“杠箱香会”

  清同治年间,慈禧太后要去妙峰山进香,可旧时人们进香的妙峰古香道原是土路,崎岖难行。太监刘诚印为了讨好老佛爷,以素云道人名义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会同安德海出资重修妙峰古香道,动用了大批工匠,遇山开路,遇水架桥,重修后的山道,道宽七尺,用当地天然石板砌成层蹬,工程是十分巨大的,据说每铺一块石板就得用银元一两,因此“金阶”之名不胫而走。

  三年后,慈禧太后最后一次亲自到妙峰山的娘娘庙进香,由清宫内八档香会伴架随行。这是历史记载上杠箱会的最后一次表演。后因时事动荡,杠箱会没有了表演的机会,此后在京城绝迹。

  杠箱会重现京城

  最后一届杠箱会中县官扮演者隋星甫的儿子隋少甫老先生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回忆:

  杠箱会所表演的故事是水浒贾家楼三十六友结拜劫皇纲的故事。

  因为杠箱会压轴表演的是县官(又作杠箱官)断案,所以杠箱会一直供奉狱神皋陶为祖师爷。杠箱为一长约80厘米,宽、高各50厘米的木箱。木箱四周绘画着一些戏剧人物,上方挂有会旗和小铃铛,中间用竹竿穿过,杠箱会表演时,通常在前头有8个人抬着4个有铁环的箱子(乾隆年间为16人8个箱子),抬者有时翻跟头,有时跳着走,手不能碰竹竿,要求表演技巧的动作与箱子上的环子的声响节拍一致,不得有丝毫错乱。

  在抬箱子的后面,用一善于抓哏打趣的演员扮成官员,称作“杠箱官”,身穿大红袍,头戴圆翅纱帽,嘴上饰短须,骑在一根竹竿上,后撑一顶大伞,坐在轿子上,观众可随意向骑在竹竿上的官员告状打趣说笑,杠箱官接到诉状,还可唱一段,内容要诙谐。

  清朝时还有表演故事的,内容是:“县太爷出巡”,“官员”前一般还有四位打竹竿的演员,意为“肃静”、“回避”牌的衙役,他们边走边喊,表示开道。“官员”也假装摆着官架子,甚为滑稽。

  隋少甫老先生的二徒弟黄荣贵、五徒弟赵宝琪根据口述内容整理出图谱,在崇文区文化馆、崇文区街道办、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的支持下,联络二十多位民间艺人经过近两个月的不断排练,终于使这项失传百余年的民俗仪式得以恢复。

作者:    来源: 光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