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百年应回顾,现状需关注”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4-09 09:16:30

  4月6日,本报推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的《中国话剧百年史记》特刊。7日,多位业内专家与普通读者对该专题表示了肯定,“全面,有深度,信息量很大”是大多数人的回答,而“对当代话剧现状的困惑”也成为此次专题向中国话剧界提出的新问题。

  《中国话剧百年史记》特刊共24版,通过对重要艺术家、名剧和院团回顾追述反映话剧这门舶来艺术的百年中国化历程。业内人士和普通读者在肯定专题制作的同时,认为专题对历史的“回顾”让人对话剧现状有了更多的担忧。一些业内人士也希望通过“回顾”激励更多人关注当下话剧环境,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今年话剧百年的纪念活动会贯穿全年,本报将会就当今话剧界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报道。

  93岁高龄的欧阳山尊站立的背影,以及他为本报特刊封面题写的“中国话剧百年史记”(右下图)凝结着100年来所有话剧人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本报记者郭延冰摄

  -业内反响

  林兆华(北京人艺导演):能看出来特刊做得挺认真,也很全面。以“回顾”为主题,也是一种无奈,因为话剧现状有很多难言之隐。

  孟冰(编剧):特刊全面,有深度,信息量大。尤其喜欢“众人寄语”的版块,建议以后可以从中捕捉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深入报道,与话剧现状进行更深度的碰撞。

  童道明(戏剧理论家):新京报特刊比较宏观、全面。人物篇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甚至舞美、民间戏剧代表人物袁鸿也有了,很全面。建议新京报可以关怀一下现在处于艰难状态的话剧院团,给他们一些关注。

  袁鸿(舞台剧制作人):特刊从封面到内文都下了很大功夫,线索也很清楚,从历史回顾到当代剧目都有涉及,作为大众媒体能这么全面的关注,十分难得也很值得珍藏。“导论”部分田本相老师说得好,话剧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话剧在今天的发展需要勇气与热情!

  郑榕(北京人艺老演员):看了新京报特刊我很感动。希望新京报帮助话剧界扩大观众面,而且我对文化部于平司长访谈里提到的发展“非职业戏剧”也很有感触,话剧进校园确实是个值得重视的工作。

  田征(国家话剧院演员):特刊里写老艺术家的版块,看得我眼睛湿润。老一代艺术家为话剧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作了那些经典的作品。不过我也注意到,专题涉及到现代部分内容偏少,或许是因为当代作品和人确实无法和过去做比较,这也是话剧现状的悲哀。

  -读者观感

  卢世伟(《音乐周刊》主编):我喜欢其中一部戏及其展开的历史的内容。如果说建议,我觉得应该再加入一些戏剧现状的考察,一些观众的声音,会更有现实意义。

  李娜(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在很多报纸都盯着八卦新闻时,新京报能做出这样有深度有内涵的专题,可见报社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尤其喜欢特刊中对老一辈艺术家的采访。

  黎宏河(《中国文化报》编辑):在话剧市场低迷的今天,新京报以理性态度和细腻笔法来怀念话剧百年,体现出媒体的人文情怀,更重要的藉此可以重拾起振兴话剧的信心。

  杨申(新浪网编辑):这期特刊是一份很好的话剧史料。略有遗憾的是,专题中缺少对当代话剧现状的争议话题,希望以后的报道能突出这部分内容。

  张卫平(新星出版社媒介主管):特刊采访扎实,文本动人,如果能有更多的版面做更全面的报道效果会更好。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