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及面试的日子,22岁的江西女生张瑞千里迢迢来川参加考试,却在考试前一晚患急性阑尾炎。为了不误考试,张瑞冒死暂缓手术,坚持要上考场。成都市六医院的领导们被她的求学精神所感动,专门派出救护车将张瑞送到考场,安排急救医生寸步不离地在考场外“监视”病情。考试完毕,已经虚脱的张瑞被火速送进医院手术室。(4月2日《成都晚报》)
江西女生张瑞为了不误考试,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暂缓手术,以近乎虚脱的身体坚强走上考场的故事,极有可能成为又一部广为流传的“励志片”。不可否认的是,张瑞的求学精神着实令人感动,她坚强的意志品质也确实值得人们尊敬。但是当“考试完毕,已经虚脱的张瑞被火速送进医院手术室”这样惨烈的一幕成为现实之际,如此以“生命”为代价的“考试”是否值得宣扬,又是否值得大家参考和学习,似乎值得重新打量。而当与张瑞类似的“冒死”、“抱病”考试的一幕幕在各地也屡有报道之际,催生这一现状的文化与逻辑背景,似乎也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事实上,如果回归常识的话,“生命”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珍惜和宝贵的事物,某种意义上,“生命的价值超越一切金钱与物质”应该是人类出于对生命敬畏之心而达成的基本共识,从这个视角来看,不随意“拿生命做交换”,不轻易“以生命为代价”理应成为人们的自然选择。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也有着比“生命”更为崇高和珍贵的,因此,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例如火线上的战士,例如搏斗歹徒的英雄,他们为了自由人权,或是为了更多民众的生命,职责与职务要求他们必须“冒着生命的危险”。相比之下,“求学诚可贵,考试价虽高”,但将“求学”与“考试”的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甚至为了不耽误考试,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上考场”的思维显然有值得商榷之处。
然而,“冒死”、“抱病”考试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认同,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构架起“冒死”、“抱病”考试的绿色通道,甚至上述行为被一定程度上被作为“求学精神”的典型事例得以宣扬之际。“生命”价值不敌一场普通“考试”的背后,事实上早已不仅是个人的偶然选择,而是成了有着深厚社会文化意识支撑的共识。君不见,本该最关注孩子健康与生命的父母,如今也不乏鼓励孩子抱病读书,抱病考试者,在世人眼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依旧健在,高考、中考受到全社会的过分关注与瞩目,甚至可以超越于城市正常生活之上,正是这一思维逻辑下的明证。于是,如此背景之下,为了不被拉下学业,为了不被耽误前程,一定程度上以“健康受损”或“生命危险”为代价的“英勇赴考”被广泛接受,也就并不奇怪了。而当“冒死考试”被作为不屈的“求学精神”受到社会的认同甚至褒扬之时,或许我们并没有理由去取笑为了科举考试而疯疯癫癫的“孔乙己”们,毕竟,在“为考而死”被认同之际,“为考而疯”又何尝不是可贵的求学精神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对当前的“考场”战场化提出质疑,更有理由期待我们的教育能够由惨烈回归人性,至少,“生命价值高于任何一场考试”理应成为社会的一般共识。但愿张瑞的“冒死考试”仅仅是个人选择,而不是被当作广为效仿的“励志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