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定价一直缺少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图书价格虚高;选题重复如同药品换名包装,成为业界的流行手段;注水书泛滥成灾,抑制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图书本身就成为妨碍我们阅读的重要因素。
有感于阅读风气的衰微,连续几年的全国两会都有人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我认为这并非推动文化教育的根本。问题症结在于,设立一个提倡阅读的节日,对于国民阅读风气的重振到底有多大意义?
首先是泛滥的节日是否还具有承载、弘扬某种理念的能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已经流失殆尽,春节、端午、重阳、乞巧等节日曾经带有浓厚的文化韵味,也曾经是中国人伦理核心的纽带,流传至今,除了还残留一点饮食文化可以提起,作为节日的传统内涵已经淡化。拯救传统节日的呼声一度鹊起,正说明节日的社会功能正在削弱。改革开放以来,设立新的节日曾经作为振兴社会的一种手段。可是这些新设立的节日,如教师节,对教师而言除了放半天假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还有众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地方性节日,扮演着没有节日内涵的节日。这种泛滥,使节日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和招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阅读节”这一天会出现万人空巷去读书的盛况吗?这个节日能让青少年一代把读书当成人生的乐趣吗?显然不能。
其次,我们还要看到底是什么妨碍了我们阅读。除了电视、网络这些简单、开放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我们还应该考察一下国民对图书的消费能力,考察一下公共图书馆是否能够满足国民的需要。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显示,图书购买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极低。这一方面反映出阅读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同时也反映出图书价格过高使图书消费受到限制。图书定价一直缺少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图书价格虚高,消费者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购买图书只能采取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出版物审查只关注政治问题和色情问题,也造成了图书文化含量的衰退。选题重复如同药品换名包装,成为业界的流行手段;假外版书、枪手编著书、注水书泛滥成灾,使图书逐渐偏离文化的行列,抑制了读者的阅读欲望。所以,图书本身就成为妨碍我们阅读的重要因素。
国民读书的另一个途径是公共图书馆。尽管修建豪华的公共图书馆是很多城市形象工程的一部分,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公共图书馆尴尬的现状:全国每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率不足一册,图书馆年购书费用有的不足千元。大多数的城市只有市级和区级图书馆,居民很难享受社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广大农村居民更难以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了。馆藏数量不足,书籍陈旧,使公共图书馆难以提供完美的服务。如果公共图书馆近在咫尺、馆藏丰富,相信读书仍然会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重振国民的读书风气不能靠一年一天的“节日”来完成,只有为国民阅读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解决目前阅读风气衰微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