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文凭在给瑶族孩子们上音乐课。
东北网双鸭山3月26日电 他凭着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的恒心和坚强的毅力,付出比正常人多几倍的艰辛,把一所停办4年之久的山区学校办得红红火火。
他日复一日地拄着双拐,在大石山区的羊肠小道上一步一步地慢慢挪动,走东屯,串西寨,挨家挨户动员孩子入学,为“两基”达标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用拐杖撑起了一座学校,让瑶民儿童共享一片蓝天。
他,就是广西凌云县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小学残疾教师阮文凭。
为了“普九”进瑶山
阮文凭自小多灾多难,刚出生不久,他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现在只能靠拐杖行走。1985年时,父亲因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丧失了劳动能力。1989年,母亲上山劳动跌下山崖离他而去,使这个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1994年,阮文凭初中毕业考取了四川省一所中专,但却因家境贫寒而放弃了深造的机会。当年9月,他受聘到下甲乡陇凤村长洞小学当起了每月只有70元的代课教师。
弄怀小学,坐落在大石山区的高山顶上。那里不通车,又缺水,办学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当地唯一一名瑶族教师因病去世了,先后调了几位教师进山,都因条件艰苦而离开了。学校因此停办了4年,几十名适龄儿童只好上山放牛、砍柴。
这一情况,成了下甲乡教委办(现中心校)领导们的一块心病,他们意识到,如果不恢复弄怀小学,将会拖全乡“普九”的后腿,于是他们决定挑一名能吃苦、有事业心的教师进山复学。
乡教办领导先后物色了好几个人选,一提起到弄怀小学任教,一个个都摇头退避三舍。于是,乡教办领导便看中了刚从教一年的代课教师阮文凭,让他到弄怀小学任教。阮文凭二话不说,一口答应了。
1995年9月1日这天,阮文凭带着实现“普九”目标的历史重任和乡领导的信任,拄着双拐一步一步地爬上了瑶山。
当他好不容易爬到学校,眼前的弄怀小学却是满目凄凉:一间干打垒的教室,墙壁处处裂缝,屋顶如筛子般透亮,地面坑坑洼洼,青苔、杂草丛生,门窗已全被人拆走……这种状况,怎么能办好学呢?
“有老师来了,娃们又可以读书了!”阮文凭的到来,使瑶民们充满了希望,纷纷跑来看他。当看到他是拄着双拐的残疾人时,瑶民们又失望地摇着头走了,对阮文凭的教学能力产生了怀疑。
破烂的学校,家长们的冷落,使阮文凭的心都凉了。他产生了打道回府的念头,但当他看到那些衣衫褴褛,在山上放牛放羊的孩子们时,他的心又热了:这里太需要老师了,如果能早一年恢复学校,就会少一代文盲。于是,他铁下心来,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把知识传给孩子,把文明播种在这里。
爬行在劝学路上
开学后,阮文凭一边发动群众维修校舍,一边挨家挨户动员学生入学。
每天一早,他就拄着拐杖,艰难地爬行在学校通往各屯的羊肠小道上。遇到陡峭的地方,他就手脚并用,趴在地上往上爬。
瑶民们居住得比较分散,有的在这个山脚,有的在那个山顶,屯与屯之间距离也较远,有的相隔几里路。
有时,阮文凭好不容易爬到一个村寨,有的家长却做工去了,有的家长和小孩听到狗叫声,见一个一瘸一拐的残疾人到来,便躲进自家屋里,从门缝里瞅着这位陌生人,不愿让他进屋,他只好又转到第二个村屯去动员。凡没找到的学生和家长,他会反复来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动员孩子入学为止。
阮文凭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走到村民王宗全家时,恰好王宗全在家,他喜出望外地进了屋,深情地对王宗全说:“大叔,送孩子上学吧。”
王宗全说,学校都停办4年了,孩子和老师都一般高了,不好意思去呀!
阮文凭说,这没关系呀,学文化要紧呀。没有文化,到外面打工别人都不要呀。
通过交谈,他还从王宗全的口中得知,不少家长担心老师是个残疾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能教好小孩吗?”
于是,阮文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教好学生,用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来打消家长们的顾虑。
经他苦口婆心的劝说,王宗全、王功顺等5位家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5位10至13岁的“大学生”送到了学校。从此,停办了4年之久的弄怀小学又传来了读书声。
从此,阮文凭白天教这5个孩子,晚上继续登门动员其他儿童入学。
在阮文凭反复动员和实际行动的感召下,原先不愿送小孩来上学的家长把孩子送来了,学生一个学期比一个学期多起来,从5个增加到18个、28个、35个、69个。现在在校生已达84人,入学率达到了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