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内地流行音乐业死了?
除了网络和盗版冲击,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彩铃也只是火了一批彩铃炮制者,几乎与原创音乐发展无甚关系。原创音乐是陷入了空间越来越小的僵局,抑或迎来了重获生机的新机遇?
2006年,内地乐坛仅仅发行了不到110张专辑。在经历了资本与新技术的虚火之后,原创音乐疲软乏力。在新媒介时代,除了“老鼠”、“蝴蝶”、“老公老婆”,原创音乐的品质何处安放、如何从产业变局中寻找到出路?随着网络成为主流音乐传播途径,它能否给独立厂牌、给音乐细分市场带来希望?这一切决定了在数字时代我们是否能聆听到更多元、更有趣的音乐。
-沙龙人物
卢中强:“网络秀”总裁,主打为网络和无线制作歌曲。去年在网络秀旗下开设独立音乐厂牌十三月。
沈黎晖:独立厂牌“摩登天空”创始人。
万晓利:民谣歌手。去年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郝舫:乐评人,《滚石。音乐时空》杂志主编。
陈敢:一听音乐网市场总监。
●乐坛呈现不健康的哑铃状格局,优质作品缺乏被大众认知的通道
●网络提供音乐平台,音乐人需要重新定位
卢中强:因为盗版和网络下载,我们的终端销售一直没得到解决,而去年彩铃也没有明显增长。可以说,这个行业已经死了。基本上现在一线歌手都是至少五年前红起来的人,比如周杰伦、蔡依林、S.H.E,因为目前的机制使得没有人能替代他们,这是行业的一端;另一端是彩铃公司,拼的是偶然性。而中间是空的,这种哑铃型格局非常不健康。
去年也有一些不错的唱片出来,但没有在大众层面上得到认知,我觉得缺乏一个让它们出来的通道。比如郭德纲之前也是仅仅在相声迷这个小圈子里面有名,但后来他成了这个行业的杠杆,进入到大众娱乐的层面。如今因为传播平台和音乐种类的匮乏,让不少其实可以获得大众欢迎的歌手始终停留在小众范围里了。最有效的还是口口相传,从量变到质变,可更多的人都在追求瞬间引爆,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不会出来好东西。
沈黎晖:从传统唱片的销售上来讲,确实是越来越不乐观。而彩铃这些东西也没法拯救唱片工业。最大问题还是互联网。整个音乐工业都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而维护网络版权这种问题在中国会更突出。与其这样,倒不如给自己做重新定位。
陈敢:我认为恰恰是网络大大推动了音乐产业的发展,因为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音乐推广平台。中超足球赛没有人看能怪电视吗?当然只能怨它自己不好看,在音乐上就只能怪音乐不好听、艺人不可爱。我不赞同音乐行业已经死了的观点,它走到了“大乱而治”的分水岭,正处在规则建立、优胜劣汰、重新洗牌的过程中。一线歌手都是五年前火起来的,不能代表现在就没有好歌手或者机制出了问题,因为一个歌手要走到一线,五年是一个基本的时间。2004年最火的朴树就是从1999年开始走红的。至于部分小众歌手没有太多空间,其实网络给了听众以选择音乐的自由,而能够走向大众的音乐人必然是社会化的,比如BobDylan,比如TheBeatles,仅仅是为自己写歌、唱自己小情绪的艺人很难火起来。
万晓利:这可能就是现实吧。在我看来,这跟长期以来的音乐机制是相关的。和音乐创作以及媒体环境都有关,比如选秀这种形式。
郝舫:原创唱片数量低是事实,但也有可能很多只统计了主流唱片公司,许多小的独立唱片公司不在统计之内。
优质的原创音乐人没冒出来的原因是体制问题。但我不相信彩铃公司是靠偶然性,网络歌手成功是有人操作的,网络公司都有自己的招数,甚至比传统的操作手段还强。如果大家一谈到音乐就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是很混蛋的事情。流行音乐不能根据数量来衡量,不应该只站在一个立场。现在唱片工业制造的东西很单一,完全看不到小众的需要。毁掉流行音乐的正是产业本身。
趋势1
万晓利会出现在《时尚先生》封面吗?
小众市场亦可细致经营
就在台湾唱片业一片低迷之时,自组工作室的陈绮贞的专辑《华丽的冒险》竟然卖出了30万张,开专栏、上时尚杂志封面、玩限量精装版,曾被视作indiepop代表的她也从非主流歌手变为都市青年的新宠。在唱片巨头之外,独立厂牌用各种适度商业化的模式经营创作歌手和细分市场,陈珊妮等港台艺人已经取得了成功,这种模式在内地是否可行?
●投入合理,创作歌手能够长期销售
●模式可行,但缺乏具备素质的歌手
沈黎晖:陈绮贞和陈珊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投入很合理。我们这边有些人就是投一大笔钱,做不出来就消失了,实际上是一种赌博,而陈珊妮这类音乐就是可以长期销售。对应的市场小,预算少,同时艺人有创作能力,成本就会低。陈珊妮这种创作歌手肯定比偶像歌手还省钱,质量又不错。偶像歌手必须要投入很多钱,靠眼球让大家尊重;而做创作歌手,不用买时段,但凭借乐迷口碑传播,反而会有更好的一个效果。一个流行明星只能靠曝光率,所以其实风险更大。
卢中强:我们运作万晓利和苏阳其实也是跟他们有类似模式。以后可能会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推广乐队和创作歌手,甚至给他们预约上一些时尚杂志封面。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模式是可行的。
万晓利:如果公司安排一些宣传活动,我肯定会配合,但是还得具体看情况。那些完全不合适自己的、跟自己的气质不相符合的事情我也不会去。只要不影响自己的音乐创作,也会跟一些更主流的艺人合作。但我还是做自己的音乐,这样类似的方式在国外也有,比如一个不那么主流的乐队,签一个主流大公司,公司同意给他权利去参与一些地下的厂牌活动。
郝舫:内地现在已经有人做细分市场的经营了。大公司出一个唱片花费很大,很多钱不花在唱片操作上,光行政费用就很惊人。小公司操作费用少,只要不贪心可以做得不错,日子过得满好。有什么样的听众,就有什么样的音乐。
陈敢:这种模式可行。但是内地商业音乐市场还没有出现素质能够比肩陈珊妮、陈绮贞的艺人,既知性、又好听、又不讨人厌。
趋势2
超女会选出创作歌手与摇滚女将吗?
选秀成为更主流的艺人制造平台
超女捧出了李宇春;而《美国偶像》则令凯莉。克拉克森登顶格莱美,电视选秀成为如今乐坛最重要的造血模式。在一片喧哗中,是否能诞生更新鲜的摇滚女声、更优质的民谣诗人?
●选秀容易导致浮躁,毁掉又一批生力军
●改变机制可以选出优秀的原创音乐人
卢中强:我觉得现在选秀的负面作用更大些。可能有些小孩刚刚开始对音乐有兴趣,很容易就被选秀节目这样一个形式所误导,形成一种浮躁心态,这样的话会又毁掉一批预备部队。
万晓利:我觉得选秀不大可能选出在摇滚、民谣方面比较出色的人。起码,我认识的大部分想做这种音乐的人都不会参加。
郝舫:如果能改变机制就可以产生出色的原创音乐人。但如今选秀节目挖掘的是最会模仿而不是最会创作的歌手。这些节目的评委在评论的时候也是根据这套标准,比如说选手歌曲没选好,不能体现歌曲的内容等等,很少有人在看谁的创作实力最强。所以整个机制是扼杀创作的。
趋势3
Myspace、iTunes能成就数字时代的崔健吗?
网络才是王道
青少年亚文化社区Myspace令“北极猴子”乐队红遍英伦三岛,Youtube让默默无闻的韩国吉他手林正铉在全球成名,而“iPod+iTunes”的正版付费下载模式令欧美唱片业找到了数字音乐盈利点,以免费分享、无限复制为特点的互联网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音乐业的形态?曾经对簿公堂的百度和百代携手合作新浪推出正版音乐网络平台,而小柯则更主动地把新专辑放到百度上供人免费下载,下载这柄双刃剑又究竟该怎么舞?
●依靠付费下载并非希望所在,利用网络开发周边、迅速转型才有未来
●数字时代,惟一不能被复制的是明星本人和他的行为
卢中强:互联网对整个版权概念是一个颠覆,但在音乐产业周边,它其实能产生更大的作用。比如在大学中学里,学生们玩乐队很常见,那么可以利用网络给热爱音乐的青少年营造一个社区。现在摇滚音乐是恶性循环,低成本的版权收购,低端的酒吧式全国巡演,而实际上,摇滚乐应该是大众青少年的流行文化。
沈黎晖:我觉得有很多人都被乔布斯忽悠了,就算iPod+iTunes模式一年卖了一亿首歌,但最后分到唱片公司的只是几千万美元,这对于唱片产业来说实际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在中国付费下载就更是开玩笑了。从长期看,我反倒支持免费下载,唱片公司发展的希望还是在于转型,不要定义自己是靠卖音乐挣钱的公司,未来,它更有可能作为一个和其他产业的连接件。除了音乐制作,还有艺人经纪、现场演出、同外围厂商的合作。利用自身品牌把音乐提供给广告商、帮别人卖东西。我们接触到的广告商,都会支持一些听起来特别一点的音乐,比如Levis就很明确地支持摇滚乐。公众可以免费下载,但是这些厂商一定要付钱。
万晓利:我不敢说我也会把歌曲放到网上给人免费下载,但这也是一个途径,有利也有弊。音乐需要传播,但是也会因此受到损害。网络能打开我们的眼界,这是一件好事,顺着它能摆脱主流传播媒介的影响和控制。
郝舫:音乐制作和消费都跟着技术前进。一个新介质刚出来总有人恐慌,比如磁带、CD出来的时候都是这种情况,但后来磁带成了主流。总有很多聪明人从中找到赚钱方式,这些都在慢慢开始,只是途径一时没找到,但是心态一定要变。网络是机会,对这个我特别乐观。目前的局面看起来挺被动,但音乐不能只看三五年。回头看10年前,当时最火的音乐不一定是代表时代的音乐。还是看唱片公司做不做,不管用什么方式来聆听音乐,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人民群众最终买的是内容。
陈敢:网络给了大家选择音乐的自由,从长远看它会给小众音乐和音乐细分市场带来希望。没有543音乐站会有陈珊妮的崛起吗?然而网络毕竟只是传播手段,没有陈珊妮,543音乐站毫无作用。但是网络付费下载至少目前不会对音乐业起到什么拯救。小柯的行为,我觉得代表了未来一种趋势。数字时代,一切资料文件都是可以被破解和复制的,惟一不能被复制的是明星本人和他的行为,这才是音乐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版权保护也好,不保护也好,最终是殊途同归地为艺人品牌服务。哪个更有效,理性者就应该选择哪一个。现场演出是否会更新锐、更多样?
2006年7月27日,北京糖果俱乐部的一场摇滚演出。
看演出已成为当下都市青年夜生活与音乐消费的重要部分。
趋势4
现场演出是否会更新锐、更多样?
演出凸现不可复制的价值
中国的唱片公司近些年在版权和唱片销售上基本颗粒无收,演出和代言成了一个主要收入方式。尤其是现场演出以它不可复制的特性在这个网络时代凸现了音乐的价值。演出是否能取代购买唱片成为音乐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演出主要集中在大牌身上
●中国仍然缺乏现场演出和巡演传统
沈黎晖:办演出是收入的一个方式,演出不能由数字替代。现场演出是越来越多了,但似乎还是一些已经成名的乐队更有机会。今年摇滚唱片会发的很多,会远远高于最近几年的出品量,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摇滚复兴,摇滚演出今年会更多一些。
卢中强:除了演出,我们收入的方式还可代理很多乐队同KTV之间的收费问题,也可以帮他们集合起来跟移动等销售平台做沟通。
万晓利:就我来看,现在看演出的人比以前多了,确实从媒体、歌迷到公司都在关注,我都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我认为原创音乐的前景肯定是越来越好的,关键是要沉下心来、真诚地写,因为一直在寻找能打动自己东西的人确实是存在的。
郝舫:中国的问题是没有现场演出的传统,尤其是做巡演的传统。酒吧演出影响的只是小部分人。如果能发展起来,巡演的市场其实很大。电视里的演唱会收视率是很高的,光这个就能说明问题了。
陈敢:中国唱片公司依靠演出和代言而生存从全球趋势来看其实是超前的。正是因为盗版等环境因素使他们被迫走在前面了。现在英美等传统唱片强国正变得更加倚重演出和代言。中国有何理由例外?
-歌迷声音
张奇(公司职员):这几年的内地流行音乐,除了那些网络歌曲,真是想不起还出了什么歌。大众一点的,没有像过去的校园民谣那样可以卡拉OK又有一定品质的歌曲;小众一点的,也没有像黄耀明、杨乃文这种很有风格但也还有流行潜质的东西。总之,要么就是闹哄哄的网络和彩铃歌曲,要么就只能从地下或者很小众的音乐中找点东西听了,好像没有那种在两者之间的流行音乐。就像中国电影人老怨盗版,音乐人也老怪网络下载。其实真正有品质的音乐,即使小众,口碑也很容易在网上得到传播,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找到一批很固定的粉丝。比如在博客、论坛我就了解了不少一般媒体上看不到的非主流歌手。如果没有好的音乐,整天讨论“模式”啊这种东西又有什么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