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傍晚,加息的“靴子”终于落下。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都上调0.27个百分点。
在加息和期货管理条例出台利空消息的作用下,3月19日两市大盘大幅低开,后迅速翻红,并重新站上了三千点关口,最后上证综指报收于3014.44点,涨幅为2.87%,深成指报收于8276.799点,涨幅为1.59%。
专家认为,此次加息更多针对仍然过热的信贷,而非股市,表现出的是一种调控信号。
加息属情理之中
信贷增速17.2%;M1同比增幅21%;贸易顺差上升到237.6亿美元,为历史次高,近期陆续公布的2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增速似乎仍然偏快,使得本来已被广泛预期的调控政策的出台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中国经济偏热,信贷比较大,贸易顺差、工业增加值、投资都比较快,这都是偏热的态势,紧缩性政策是必要的。”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2月份数据显示贸易顺差不降反升,使得基础货币投放过多,虽然CPI仍在可控范围内,但信贷数据、流动性过剩都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样,意味着2006年的一系列旨在解决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过快的调控措施效果有限,去年底显示降温迹象的宏观经济可能有新的反弹压力,因此,此次加息也是必要的。”
丁志杰补充说,现在本外币政策联动,一方面,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汇率政策向均衡调整,减少顺差,另一方面,国内也需要采用一定的紧缩措施,保证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防止通货膨胀抬头。
而中国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对本报记者说,这次加息主要是针对增长过快的信贷。“信贷增长太出乎意料了。现在看,央行的多种调控工具分工已经非常明确,准备金、央票主要是收紧流动性,利率政策更多关注宏观经济和物价,这次主要是针对信贷。”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9800亿元,同比多增2636亿元,其中,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138亿元,同比多增2647亿元。以新增贷款2.9万亿元的全年目标计算,前2个月就已完成了34%的指标。
“这次加息与CPI关系不大,同比上涨2.7%仍处于3%警戒线之下,现在物价没有上涨的动力,通胀问题不大。主要针对投资偏热,宏观经济还处于偏热状态。”王小广也表示说。
多显现信号作用
加息幅度比较温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更大的意义是一个信号,传递继续抑制经济过热的姿态。”殷剑峰说,“使用利率工具抑制投资,在投资回报率这么高的情况下要达到效果就必须加大幅度,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很大。目前,多数人都预期中国经济会出现温和下调,若因为货币政策过紧而出现拐点,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殷剑峰认为,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利率政策的另一个顾忌就是维持一定的中美利差,若利差缩小,将对人民币有序稳步的升值不利,这也是幅度较为温和的考虑因素。
3月19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创下了新高,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7351元。
丁志杰却认为,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策层已经注意到本外币政策的协调,今年前两个月的升值步伐已经加快,若全年按此速度,升值幅度将会超过5%,而且从一年半的汇改实践来看,升值速度一般是先慢后快。这也是在逐渐释放压力加快升值步伐,是本外币政策协调的一个信号。
对于股市也是一个信号。两市19日先抑后扬,有观点认为是利空出尽的原因,而王小广却认为,这是股市将向健康发展的信号,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在意图让经济从偏热状态转为均衡发展的调控下,归根到底会更健康发展。目前看来,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仍比较强劲,加息并不会使经济向上的方向发生变化,只有经济下滑才是不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