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艺术人生 正文
马兆骏:大师的成绩,小人物的心情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3-14 10:22:13

  和这些年去世的几位大师不一样,马兆骏比他们更像一位凡人。这也就是他的歌迷会一直喜欢他的原因。他没有霑叔的恢弘大气与嬉笑人间,也没有梁大师给人感觉的经典地位遥不可及。更多时候马爷就是像他最著名的歌《我要得不多》那样,平凡而微小,藏身于人群之中,付出很多却要得太少。

  今天,两岸民谣音乐人将以演出纪念刚刚逝世的著名民谣音乐人马兆骏。(见3月4日本报报道)有一种纪念是很可怕的。当我写谭咏麟、许冠杰、罗大佑的青春作为他们已经入行多年的纪念时,心里除了一点惆怅,更多的是敬佩和激动。而当写到张雨生、梁弘志、黄霑等人时,心中的难过之情,完全掩盖过这些人曾经带来的感动。不幸的是,这种令人不安的回忆线条还没有划到尽头,马兆骏的去世让它拉得更加长。消息是突然的,没人能想到一个在前阵还多次亮相于电视屏幕,教人唱歌回忆过去并出版新碟的人,会在一晚上就离开我们。

  和这些年去世的几位大师不一样,马兆骏比他们更像一位凡人。这也就是他的歌迷会一直喜欢他的原因。虽然48岁的他,从1976年参加金韵奖在民歌时代一举成名到之后在宝丽金担任最年轻的制作人,跨度之大、成绩之好至今还是很多人口中的谈资。

  可他没有霑叔的恢弘大气与嬉笑人间,也没有梁大师给人感觉的经典地位遥不可及。更多时候马爷就是像他最著名的歌《我要得不多》那样,平凡而微小,藏身于人群之中,付出很多却要得太少。

  就是这么一个辉煌的幕后高手,在马兆骏仅有的六张唱片当中,他却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普通心态,实在不容易。其实难得的平和一样无损他的大师地位,更让听众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人们从他的歌中,看到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马兆骏,也同时看到马兆骏身上自己的影子。将近30岁才写下《我要得不多》,准确地把握到中年男人内心的渴望。在风花雪月刚开始流行的年代,他一样仍带着民歌时期的纯真。所以在他第一张精选专辑当中,《心存感激》、《第二名也无所谓》、《二手爱情》等歌曲吸引着大家的耳朵。之后的《男人的心》和《就要回家》两张唱片也都是围绕着生活中平凡的事情展开。突然回归般的《心情七月》记录的故事还有熟悉的外文歌曲,永远是笑泪交错的片段结合。民歌时期的歌曲在十几年后重唱,正对应收录作品中描写的场景。《那年我们十九岁》描写了很多人的青春岁月,每每听到时都有想哭的感觉。这些唱片,在过去的岁月里,曾被很多人忽视,大家却对他给别人写的一些作品有印象,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当然马兆骏留下来的,远不止歌曲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看他,不是光看到作品,更多看到一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马兆骏从歌里写人间百态生活冷暖,在行为上也扮演着一个立体的角色。意气风发的他曾经陷入酒精和毒品的泥潭,而他能挺过来而且正确面对,给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毒品事件做出正面例子。

  风光的他还破产过,身上只剩几百块艰难度日,他也没有妥协,一步步让自己的生活走上正轨。如同他在几乎所有的唱片封面上一样,永远带着微笑,给人积极的暗示。反过来在他的作品里面,拜生活所赐,才能体会到有血有肉的感觉。生活中的坎坷和不公平,并没有让他放弃。他以享受和知足的心态面对,不但自己重振起来,还力图鼓舞更多的人。

  现在,这个骑机车伴我们度过19岁的人,终于随着歌里的岁月远去了。而他那种平凡带来的冲击和感动,却从不曾于生命里消失。音乐的力量无非如此,在留不住的生命的另一头,用经典的作品一直影响着后面的人。

作者:    来源: 光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