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节日的“围城现象”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3-12 15:02:37

  如今的节日,颇有些“围城”的味道:很多人感叹节不像节,节味变淡;也有很多人对节日情有独钟,频频呼吁设立新节。没进“城”的拼命往里挤,“城”里的却设法往外逃。

  一年一度的春节刚过。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它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最重,气氛最浓,称得上是节中之王。然而,就连这样的节日,人们也都在抱怨过节的味道变淡,有人甚至发出了“保卫春节”的呼声。

  春节过后就到两会。两会期间听到颇为热闹的另一种声音:设立新的节日。比如,有人建议设“国家阅读节”,有人建议设“农民节”,有人建议设“男士节”,等等。

  不可否认,与倡议新设立节日相关的事情,都很重要,也各有其设节依据和理由。比如全民读书,的确是关系到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事关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又如尊重农民,谁也不能否认“三农问题”在中国的重要性,而当前农民的很多权益尚未落实,地位需要提高,在社会保障等福利方面,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待遇不平等,亟须加快解决。

  然而,是否一讲到事情的重要(或问题的严重),就得为这一事物设节呢?我看不必。类似阅读、农民之类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如自主创新、科学发明、破除迷信、节约环保等;从身份或职业特点考虑,也有诸如科学家、工程技术、法律会计等很多别的专业人士;光就困难群体而言,在城市中也有下岗失业一族——这些都需要社会的关心,需要唤起全民的关注,但是否都需要为他们一一设节呢?不专门设节,是不是等于对他们重视不够呢?

  在此之前,人们倡议的节日名目更多,我匆匆在网上搜罗了一下,就有诸如设“中华母亲节”、“邻里节”、“龙舟节”、“体育节”、“创造发明节”、“中国品牌节”、“海誓山盟节”之类的建议,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假如都设立节日,岂不是一年365天,天天都过节?节日的名目一多,人们恐怕连哪一天过什么节都记不住,又能期望它起到多少实质性的作用呢?

  联想到节日气氛的变淡,我还要问一句:设了节又如何?春节尚且要“保卫”,谁能保证新设的节日就能红红火火、热闹非凡?会不会开头几年热闹、几年后就销声匿迹,甚至甫一推出就需要“保卫”?

  “农民节”、“阅读节”建议能否得到采纳,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我想,即使未被采纳也不必悲观。因为比它更重要的事件,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了取消农业税、扩大合作医疗、免除学杂费等措施,今年还出台了农民低保等新举措,随着这些惠农举措的一一兑现,加上新的举措陆续出台,农民待遇的改善、地位的提高,就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看得见、摸得着且持续变化着。把等到某一天才过节,变成经常性地“过节”,不是过节胜似过节,岂不是更好的事?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